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2 我国新三板市场定位分析 | 第14-19页 |
2.1 新三板市场介绍 | 第14-15页 |
2.1.1 新三板市场的定义 | 第14页 |
2.1.2 新三板——重要的全国性场外市场 | 第14-15页 |
2.2 新三板市场发展情况 | 第15-19页 |
2.2.1 新三板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 第15-16页 |
2.2.2 新三板市场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3 新三板市场的重要意义 | 第17页 |
2.2.4 隐含的市场风险问题 | 第17-19页 |
3 海外场外市场风控的经验教训 | 第19-31页 |
3.1 美国OTC Markets | 第19-23页 |
3.1.1 OTC Markets介绍 | 第20-21页 |
3.1.2 OTC Markets优秀的制度建设 | 第21-23页 |
3.2 日本绿单市场 | 第23-26页 |
3.2.1 日本的资本市场结构 | 第23-24页 |
3.2.2 绿单市场及其板块划分 | 第24-25页 |
3.2.3 绿单市场的制度建设 | 第25-26页 |
3.3 台湾兴柜市场 | 第26-31页 |
3.3.1 台湾的资本市场结构 | 第26-27页 |
3.3.2 兴柜市场的制度建设 | 第27-29页 |
3.3.3 柜台买卖中心的失败探索 | 第29-31页 |
4 我国新三板市场风险分析 | 第31-39页 |
4.1 新三板系统性风险 | 第31页 |
4.2 挂牌企业的风险 | 第31-34页 |
4.2.1 企业的经营风险 | 第31-32页 |
4.2.2 股权结构与治理风险 | 第32-33页 |
4.2.3 信息披露风险 | 第33-34页 |
4.3 做市商制度的风险 | 第34-35页 |
4.3.1 做市商制度的固有隐患 | 第34-35页 |
4.3.2 做市商的违规风险 | 第35页 |
4.4 个人投资者的风险 | 第35-37页 |
4.4.1 投资风险 | 第36-37页 |
4.4.2 价格操纵及交易清淡的风险 | 第37页 |
4.5 监管与制度建设的风险 | 第37-39页 |
4.5.1 监管水平与力度不足的风险 | 第37-38页 |
4.5.2 转板机制不完善的风险 | 第38-39页 |
5 新三板市场的风险防控模式建议 | 第39-46页 |
5.1 挂牌公司加强风险管理 | 第39-40页 |
5.1.1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39-40页 |
5.1.2 加强内控管理,明确控股结构 | 第40页 |
5.2 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质量 | 第40-42页 |
5.2.1 对主办券商的要求 | 第40-41页 |
5.2.2 对其他中介机构的要求 | 第41页 |
5.2.3 对做市商的要求 | 第41-42页 |
5.3 新三板市场加强市场建设 | 第42-45页 |
5.3.1 完善交易制度,增强市场流动性 | 第42页 |
5.3.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督促自我监管 | 第42-43页 |
5.3.3 创新业务制度建设,健全转板机制 | 第43-44页 |
5.3.4 加强投资者教育,保护投资者利益 | 第44-45页 |
5.4 监管机构完善监管模式 | 第45-46页 |
5.4.1 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多层次市场监管体系 | 第45页 |
5.4.2 以监管推进自律,培养投资者理性的投资观念 | 第45-4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