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4页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8-9页
    二、相关文献综述第9-12页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2-13页
    四、本文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第13-14页
第一章 幸福及幸福观概述第14-20页
    第一节 幸福释义第14-17页
        一、幸福的词源学分析第14-15页
        二、幸福的多种涵义第15-17页
    第二节 幸福观及其构成要素第17-20页
        一、幸福观第17页
        二、幸福观的构成要素第17-20页
第二章 马克思幸福观产生背景和理论来源第20-28页
    第一节 马克思幸福观产生的背景第20-22页
        一、资产主义的发展及其矛盾第20-21页
        二、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及斗争第21-22页
    第二节 理论来源第22-28页
        一、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幸福思想第22-25页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幸福思想第25-28页
第三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历程第28-35页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的幸福思想萌芽第28-30页
        一、带有普罗米修斯情怀的幸福思想第28-29页
        二、哲学分析基础上的幸福思想端倪第29-30页
    第二节 马克思幸福观的逐渐形成第30-32页
        一、人的现实幸福第30-31页
        二、哲学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思想第31-32页
    第三节 马克思幸福观的成熟第32-35页
        一、现实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32-33页
        二、实践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第33-34页
        三、自由全面发展的幸福状态第34-35页
第四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内容第35-44页
    第一节 经济生活维度的幸福第35-37页
        一、扬弃经济生活中的异化第35-36页
        二、实现劳动解放第36-37页
    第二节 政治生活维度的幸福第37-39页
        一、批判基础上的政治解放第37-38页
        二、自由人的联合体第38-39页
    第三节 文化维度的幸福第39-41页
        一、人类精神异化状态的克服第39-40页
        二、真、善、美的统一第40-41页
    第四节 社会维度的幸福第41-44页
        一、个人自由与社会发展的融合第41-42页
        二、实践中不断生成的幸福状态第42-44页
第五章 马克思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意义第44-56页
    第一节 有助于促进效率经济向幸福经济转变第44-46页
        一、促进劳动者自由个性发展第44-45页
        二、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第45-46页
    第二节 有益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第46-48页
        一、促进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落实第47-48页
        二、促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第48页
    第三节 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第48-51页
        一、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追求幸福第49-50页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第50-51页
    第四节 有利于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第51-53页
        一、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第52页
        二、促进社会公正第52-53页
    第五节 加强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第53-56页
        一、以实践创造幸福第54页
        二、将个人的小梦与中国的大梦相结合第54-56页
结语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跨连续刚构桥双肢薄壁高墩模型试验研究
下一篇: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分子机制及蛋白质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