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7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五)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一) 农民工及农民工市民化 | 第17页 |
(二) 地方政府的定义 | 第17-18页 |
(三) 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性 | 第18页 |
二、制度变迁相关理论阐述 | 第18-20页 |
(一) 制度的定义 | 第18-19页 |
(二) 制度变迁 | 第19页 |
(三) 制度变迁主体 | 第19页 |
(四) 制度主体在制度变迁中的行为特征 | 第19-20页 |
三、关于转型期的地方政府概述 | 第20-23页 |
(一) 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 | 第20页 |
(二) 地方政府在市民化过程中的具体职能表现 | 第20-21页 |
(三) 地方政府是经济转型中特殊的制度主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性分析 | 第23-32页 |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一) 从宏观总体角度看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情况 | 第23-27页 |
(二) 从微观个案角度看农民工的现实处境 | 第27-28页 |
二、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性分析 | 第28-32页 |
(一) 户籍制度改革方面 | 第29页 |
(二) 公共就业服务方面 | 第29-30页 |
(三) 其他公共服务改革方面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双重性的原因分析 | 第32-46页 |
一、激励和约束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行为的制度安排 | 第32-36页 |
(一) 分税制改革与地方政府行为取向 | 第32-33页 |
(二) 地方政府的制度设计选择 | 第33-34页 |
(三) 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四) 纵向约束机制不到位 | 第35页 |
(五) 转型时期的地方政府面临包容性的制度环境 | 第35-36页 |
二、地方政府与农民工群体的博弈分析 | 第36-40页 |
(一) 市民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收益与成本 | 第36-37页 |
(二) 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工群体的收益与成本 | 第37-38页 |
(三) 地方政府与农民工之间的动态博弈 | 第38-40页 |
三、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委托——代理分析 | 第40-46页 |
(一) 市民化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40-41页 |
(二) 最优激励合约模型 | 第41-46页 |
第五章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46-53页 |
一、改变关于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 | 第46-49页 |
(一) 完善中央地方之间的分税制,从法制层面规范支出责任 | 第46-47页 |
(二) 重塑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 | 第47-48页 |
(三)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48-49页 |
二、增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 | 第49-53页 |
(一) 拓宽农民工群体参政议政的渠道 | 第49-50页 |
(二) 发挥“用脚投票”机制 | 第50-51页 |
(三) 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