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合评价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1.5 创新点 | 第20-21页 |
1.5.1 实现的创新 | 第20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金融脱媒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21-27页 |
2.1 金融脱媒的界定与计量 | 第21-22页 |
2.1.1 金融脱媒的界定 | 第21页 |
2.1.2 金融脱媒的计量 | 第21-22页 |
2.2 流动性风险管理与流动性的计量 | 第22-26页 |
2.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24页 |
2.2.2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计量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我国金融脱媒相关研究 | 第27-37页 |
3.1 金融脱媒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27-34页 |
3.1.1 金融脱媒的表现 | 第27-32页 |
3.1.2 金融脱媒的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3.2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1 商业银行存贷结构失调,加剧期限结构错配 | 第34-35页 |
3.2.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风险偏好增强 | 第35-36页 |
3.2.3 商业银行客户质量下降,资产回收能力降低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管理现状 | 第37-43页 |
4.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表现 | 第37-40页 |
4.1.1 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缺口过大 | 第37-38页 |
4.1.2 资金来源集中度过高 | 第38-39页 |
4.1.3 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严重 | 第39-40页 |
4.2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 第40-42页 |
4.2.1 流动性风险管理观念和技术手段落后 | 第40-41页 |
4.2.2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 第41页 |
4.2.3 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有限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3-50页 |
5.1 变量的选取 | 第43-45页 |
5.1.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的选取 | 第43页 |
5.1.2 金融脱媒指标的选取 | 第43-45页 |
5.2 样本选取 | 第45页 |
5.3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5-48页 |
5.3.1 ADF单位根检验 | 第45页 |
5.3.2 协整检验 | 第45-47页 |
5.3.3 误差修正模型ECM | 第47页 |
5.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7-48页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6.1 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 第50-52页 |
6.1.1 转变业务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 第50页 |
6.1.2 优化资产结构,增强流动性 | 第50-51页 |
6.1.3 开拓电子银行业务,应对网络金融的冲击 | 第51-52页 |
6.2 提高意识,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 | 第52-53页 |
6.2.1 增强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 | 第52页 |
6.2.2 构建流动性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 第52页 |
6.2.3 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