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53页 |
1.1 奶牛乳腺炎 | 第16-18页 |
1.1.1 乳腺炎的发生 | 第16页 |
1.1.2 乳腺炎的危害 | 第16-18页 |
1.2 抗生素 | 第18-32页 |
1.2.1 抗生素的来源 | 第18-19页 |
1.2.2 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 第19-25页 |
1.2.3 抗生素在畜牧业中发挥的作用 | 第25页 |
1.2.4 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25-27页 |
1.2.5 细菌耐药机制 | 第27-30页 |
1.2.6 抗性传播 | 第30-32页 |
1.3 引起乳腺炎的病原菌 | 第32-34页 |
1.3.1 葡萄球菌的分类 | 第32-33页 |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 | 第33-34页 |
1.4 耐药葡萄球菌 | 第34-35页 |
1.4.1 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出现 | 第34页 |
1.4.2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出现 | 第34-35页 |
1.5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抗性机制 | 第35-38页 |
1.5.1 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第35页 |
1.5.2 甲氧西林抗性基因的发现 | 第35-37页 |
1.5.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 第37页 |
1.5.4 PBP2a的结构及其耐药机制 | 第37-38页 |
1.6 可移动基因元件SCCmec | 第38-41页 |
1.6.1 SCCmec的基本结构特点 | 第38-39页 |
1.6.2 重组酶ccr等位基因的分类 | 第39-41页 |
1.7 SCCmec转移 | 第41-42页 |
1.7.1 重组酶Ccr介导的SCCmec重组 | 第41-42页 |
1.7.2 SCCmec的转移和其在葡萄球菌中的分布 | 第42页 |
1.8 甲氧西林抗性表型的调控 | 第42-47页 |
1.8.1 mecA转录调控系统 | 第42-44页 |
1.8.2 感应膜蛋白的结构特点 | 第44-45页 |
1.8.3 抑制子MecI/BlaI的失活 | 第45页 |
1.8.4 参与甲氧西林抗性调控的MecR2蛋白 | 第45-46页 |
1.8.5 mecA调控的复杂性 | 第46-47页 |
1.9 甲氧西林抗性表型的不均一性 | 第47-48页 |
1.9.1 表型的不均一 | 第47页 |
1.9.2 表型不均一性的相关研究 | 第47-48页 |
1.10 染色体上影响甲氧西林抗性的其他基因 | 第48-49页 |
1.11 MRSA的起源 | 第49页 |
1.12 mecA以外介导甲氧西林抗性的其他基因 | 第49-50页 |
1.13 针对PBP2a的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 | 第50-51页 |
1.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 第51-53页 |
1.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51-52页 |
1.14.2 研究思路 | 第52-53页 |
第二章 生鲜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检测 | 第53-6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2.1.1 试剂 | 第53页 |
2.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53-5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2.2.1 奶牛及乳区的选择 | 第54页 |
2.2.2 奶样的采集 | 第54页 |
2.2.3 鲜奶样总抗生素残留检测 | 第54-56页 |
2.2.4 特定抗生素残留量的测定 | 第56-57页 |
2.3 结果 | 第57-58页 |
2.3.1 鲜奶样抗生素残留检测结果 | 第57页 |
2.3.2 鲜奶样特定抗生素残留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2.4 讨论 | 第58-60页 |
2.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葡萄球菌SCCmec转移机制研究 | 第61-11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61-66页 |
3.1.1 菌株 | 第61页 |
3.1.2 抗生素 | 第61页 |
3.1.3 试剂 | 第61页 |
3.1.4 质粒,引物与序列 | 第61-65页 |
3.1.5 仪器和设备 | 第65-66页 |
3.1.6 常用试剂配制 | 第6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6-91页 |
3.2.1 溶血葡萄球菌NW19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66页 |
3.2.2 影响溶血葡萄球菌NW19中ccrC1表达的因素 | 第66-77页 |
3.2.3 抗生素对SCCmec切除的影响 | 第77-79页 |
3.2.4 Ccr重组酶基因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 第79-80页 |
3.2.5 LexA蛋白与ccr启动子序列的体外结合实验 | 第80-85页 |
3.2.6 报告载体体内验证启动子结合位点 | 第85-86页 |
3.2.7 增加和降低NW19菌株中recA和lexA基因表达量的方法 | 第86-88页 |
3.2.8 Mu50菌株中recA基因的敲除和回补 | 第88-90页 |
3.2.9 recA的敲除对ccrA表达量和SCCmec切除率的影响 | 第90-91页 |
3.3 结果 | 第91-111页 |
3.3.1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结果 | 第91-92页 |
3.3.2 不同因素对ccrC1表达量的影响 | 第92-94页 |
3.3.3 复合SCC基因岛中不同SCC切除的确定 | 第94-98页 |
3.3.4 不同抗生素对SCCmec切除率的影响 | 第98-99页 |
3.3.5 ccrC1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99-102页 |
3.3.6 重组酶基因与SOS基因的表达相关性 | 第102-104页 |
3.3.7 验证LexA与ccrC1启动子的结合 | 第104-106页 |
3.3.8 体内验证RecA和Lex A对ccrC1表达量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3.3.9 RecA和Lex A对SCCmec切除率的影响 | 第108页 |
3.3.10 SOS系统对ccrAB表达量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3.3.11 SOS系统对ccrAB介导的SCCmec切除率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3.4 讨论 | 第111-117页 |
3.4.1 SCCmec转移起始调控模型的建立 | 第111-113页 |
3.4.2 世界范围内甲氧西林抗性葡萄球菌传播的原因分析 | 第113页 |
3.4.3 ccrAB基因在不同生长期表达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113-114页 |
3.4.4 关于SCCmec切除的主动性的探讨 | 第114页 |
3.4.5 抗生素促进composite SCCs与non-mec SCC的共同进化 | 第114-117页 |
3.4.6 β-内酰胺诱导SOS的信号通路的探讨 | 第117页 |
3.5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四章 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抗性表型调控研究 | 第118-13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119-122页 |
4.1.1 菌株 | 第119页 |
4.1.2 抗生素 | 第119页 |
4.1.3 试剂 | 第119-120页 |
4.1.4 引物与序列 | 第120页 |
4.1.5 仪器和设备 | 第120-12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122-125页 |
4.2.1 葡萄球菌MIC值的测定 | 第122页 |
4.2.2 mec基因簇和bla基因簇序列的测定 | 第122页 |
4.2.3 转录子拷贝数的测定 | 第122-123页 |
4.2.4 载体和菌株的构建 | 第123-124页 |
4.2.5 通过qPCR检测mecA,blaR1和blaI的转录量 | 第124页 |
4.2.6 苯唑西林诱导的葡萄球菌表型转变实验 | 第124-125页 |
4.2.7 苯唑西林抗性表型的测定 | 第125页 |
4.3 结果 | 第125-130页 |
4.3.1 mec基因簇和bla基因簇的组成 | 第125页 |
4.3.2 bla调节子对表型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4.3.3 bla调节子对表型转变速度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4.3.4 PBP2a的表达量与表型的关系 | 第128-129页 |
4.3.5 SNP与表型的关系 | 第129-130页 |
4.4 讨论 | 第130-132页 |
4.4.1 mecA对表型的影响分析 | 第130-131页 |
4.4.2 BlaI表达量对表型的影响分析 | 第131页 |
4.4.3 BlaR1表达量对表型转变的影响分析 | 第131页 |
4.4.4 调控机制在葡萄球菌中的通用性分析 | 第131页 |
4.4.5 SNPs对BlaI功能的影响分析 | 第131-132页 |
4.5 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五章 论文总结 | 第133-134页 |
5.1 结论 | 第133页 |
5.2 创新之处 | 第133页 |
5.3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53页 |
附录 | 第153-159页 |
缩略词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