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32页 |
2.1 地理地质环境 | 第16-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2.1.2 地质构造 | 第17-18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18-20页 |
2.1.4 大地构造 | 第20-21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3 气象水文 | 第22-24页 |
2.3.1 气温 | 第23页 |
2.3.2 降水 | 第23-24页 |
2.4 地震 | 第24-25页 |
2.5 植被土壤 | 第25页 |
2.6 研究区泥石流分布 | 第25-30页 |
2.6.1 泥石流的空间分布 | 第26页 |
2.6.2 地形起伏度与泥石流分布的分布关系 | 第26-27页 |
2.6.3 坡度与泥石流分布的关系 | 第27-28页 |
2.6.4 流域切割密度与泥石流的分布关系 | 第28-29页 |
2.6.5 年均降水量与泥石流的分布关系 | 第29页 |
2.6.6 流域面积与泥石流的分布关系 | 第29-30页 |
2.6.7 泥石流时间分布 | 第30页 |
2.7 研究区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 | 第30-32页 |
第3章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32-43页 |
3.1 评价单元划分方法的选取 | 第32-36页 |
3.1.1 基于DEM提取流域的单元的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3.1.2 提取研究公路流域的步骤 | 第33-36页 |
3.2 研究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36-43页 |
3.2.1 基于泥石流运动形式提取流域 | 第36-38页 |
3.2.2 基于泥石流成灾方式提取流域 | 第38-39页 |
3.2.3 研究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39-43页 |
第4章 评价因子提取 | 第43-61页 |
4.1 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 第43-44页 |
4.1.1 物源条件 | 第43-44页 |
4.1.2 地貌条件 | 第44页 |
4.1.3 水源条件 | 第44页 |
4.1.4 植被覆盖 | 第44页 |
4.2 评价因子数据提取 | 第44-61页 |
4.2.1 地形起伏度 | 第45-46页 |
4.2.2 平均坡度 | 第46-47页 |
4.2.3 断层密度 | 第47-49页 |
4.2.4 流域切割密度 | 第49-50页 |
4.2.5 地震烈度 | 第50-52页 |
4.2.6 年均降水量、年降水变差系数 | 第52-54页 |
4.2.7 地层岩性 | 第54-56页 |
4.2.8 归一化植被指数 | 第56-61页 |
第5章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1-89页 |
5.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61-67页 |
5.1.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 第62页 |
5.1.2 BP神经网络的基本算法 | 第62-67页 |
5.1.3 BP神经网络存在的缺点 | 第67页 |
5.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67-72页 |
5.2.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 第68-71页 |
5.2.2 实现遗传算法的具体步骤 | 第71-72页 |
5.3 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 | 第72-74页 |
5.3.1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 | 第73-74页 |
5.3.2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结构 | 第74页 |
5.4 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 | 第74-81页 |
5.4.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74-76页 |
5.4.2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 | 第76-81页 |
5.5 研究公路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分析 | 第81-89页 |
5.5.1 研究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81页 |
5.5.2 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 第81-85页 |
5.5.3 评价结果检验 | 第85页 |
5.5.4 公路泥石流危险度分段及分析 | 第85-88页 |
5.5.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88-8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6.2 论文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