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贵州省马尾松主要林分类型生物量及碳汇功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1 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第14-15页
        1.1.2 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对策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6页
        1.2.1 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进展第16-20页
        1.2.2 碳储量研究方法第20-23页
        1.2.3 生物量模型概况第23-24页
        1.2.4 马尾松相关研究现状第24-26页
第二章 绪论第26-38页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6-27页
    2.2 主要研究内容第27页
    2.3 研究方法第27-36页
        2.3.1 马尾松不同森林类型的划分第27-28页
        2.3.2 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整理第28页
        2.3.3 历史文献数据及课题组数据第28-31页
        2.3.4 模型建立方法第31-35页
        2.3.5 生物量-碳储量之间的转换第35-36页
        2.3.6 数据处理及分析第36页
    2.4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36页
    2.5 研究技术路线第36-38页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第38-41页
    3.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第38页
    3.2 地形地貌第38页
    3.3 气候特征第38-39页
    3.4 水文特征第39页
    3.5 土壤特征第39页
    3.6 植被特征第39-41页
第四章 不同气候带与与贵州省马尾松生物量差异比较第41-50页
    4.1 建模数据第41-42页
    4.2 建模方法第42-44页
        4.2.1 样本大小的确定方法第42页
        4.2.2 模型的选择第42-44页
        4.2.3 模型评价第4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4.3.1 总体平均模型第44-45页
        4.3.2 哑变量模型第45页
        4.3.3 线性混合模型第45-46页
        4.3.4 两类模型对比分析第46-47页
        4.3.5 不同生物气候带与贵州省马尾松地上生物量比较分析第47-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贵州省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第50-61页
    5.1 建模数据第50-51页
    5.2 建模方法第51-52页
        5.2.1 备选模型的选择第51页
        5.2.2 不同林分类型模型的建立第51-52页
        5.2.3 模型的评价第52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2-59页
        5.3.1 总体平均模型第52-53页
        5.3.2 人工林模型第53-57页
        5.3.3 天然林模型第57-59页
        5.3.4 不同林分类型模型选择结果第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六章 贵州省马尾松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及碳储量估算第61-71页
    6.1 数据来源第61-63页
    6.2 生物量估算第63-67页
        6.2.1 人工林生物量估算第63-64页
        6.2.2 天然林生物量估算第64-65页
        6.2.3 总体生物量估算第65-67页
    6.3 碳储量估算第67-70页
        6.3.1 马尾松含碳率计算第67-68页
        6.3.2 结果与分析第68-70页
    6.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七章 贵州省马尾松生物量地理分布格局第71-80页
    7.1 整体分布格局第71-73页
    7.2 人工林分布格局第73-75页
    7.3 天然林分布格局第75-76页
    7.4 本章小结第76-80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80-84页
    8.1 结论第80-81页
    8.2 讨论第81-82页
    8.3 建议第82-8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84-93页
附录第93-102页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体重指数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水驱油藏微观渗流机理定量描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