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泰山乡村民居庭院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2.1 概念界定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村落 | 第16页 |
2.1.2 民居 | 第16页 |
2.1.3 庭院 | 第16-17页 |
2.1.4 景观 | 第17-18页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2-27页 |
3 研究区地域概述 | 第27-36页 |
3.1 地理位置 | 第27-28页 |
3.2 自然背景分析 | 第28-29页 |
3.2.1 泰山地区地形地貌特征 | 第28-29页 |
3.2.2 泰山地区气候特征 | 第29页 |
3.2.3 泰山地区水资源 | 第29页 |
3.2.4 泰山地区植被特征 | 第29页 |
3.3 社会经济分析 | 第29-30页 |
3.4 历史与人文背景分析 | 第30-32页 |
3.4.1 封禅文化 | 第30-31页 |
3.4.2 齐鲁文化 | 第31页 |
3.4.3 本土宗教信仰 | 第31页 |
3.4.4 石敢当 | 第31-32页 |
3.5 环泰山乡村村落及民居文化 | 第32-36页 |
3.5.1 泰山村落的演变 | 第32页 |
3.5.2 泰山乡村村落命名 | 第32-33页 |
3.5.3 泰山乡村民居文化 | 第33-36页 |
4 泰山乡村民居庭院景观要素和特征体系分析 | 第36-49页 |
4.1 泰山乡村民居庭院形制 | 第36-38页 |
4.1.1 四合院 | 第37页 |
4.1.2 三合院 | 第37-38页 |
4.1.3“L”型合院 | 第38页 |
4.1.4 一合院 | 第38页 |
4.2 庭院要素与功能分析 | 第38-44页 |
4.2.1 建筑 | 第38-39页 |
4.2.2 宅门 | 第39-40页 |
4.2.3 院墙 | 第40-41页 |
4.2.4 影壁 | 第41-42页 |
4.2.5 院落植物 | 第42-43页 |
4.2.6 其他附属设施 | 第43-44页 |
4.3 庭院的空间形态 | 第44-46页 |
4.3.1 庭院空间平面布局 | 第44-45页 |
4.3.2 庭院空间序列的开端 | 第45页 |
4.3.3 庭院空间序列的转折 | 第45页 |
4.3.4 庭院空间序列的中心 | 第45页 |
4.3.5 庭院空间序列的终端 | 第45-46页 |
4.3.6 庭院空间序列的竖向变化 | 第46页 |
4.4 庭院空间的内涵精神 | 第46-49页 |
4.4.1“崇礼”的庭院精神 | 第46-47页 |
4.4.2 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 第47-48页 |
4.4.3 人格化的空间 | 第48页 |
4.4.4 家文化 | 第48-49页 |
5 泰山乡村庭院景观变迁的驱动力探索 | 第49-58页 |
5.1 乡村庭院景观变迁阶段划分 | 第49-51页 |
5.2 基于当地居民的庭院景观变迁驱动力分析 | 第51-52页 |
5.2.1 问卷设计 | 第51页 |
5.2.2 问卷发放 | 第51-52页 |
5.3 数据处理分析 | 第52-58页 |
5.3.1 变量选择 | 第52-54页 |
5.3.2 模型构建 | 第54-55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6 泰山乡村民居庭院设计实践 | 第58-68页 |
6.1 泰山乡村民居庭院的现状 | 第58-59页 |
6.2 泰山乡村民居庭院中的危机 | 第59-61页 |
6.2.1 庭院文化的缺失 | 第59-60页 |
6.2.2 地域文化的消失 | 第60-61页 |
6.2.3 和谐观被打破 | 第61页 |
6.3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 第61-68页 |
6.3.1 改造模式探索 | 第61-66页 |
6.3.2 泰山乡村民居庭院改建的建议 | 第66-67页 |
6.3.3 乡村民居庭院的实践探索 | 第67-6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结论 | 第68页 |
7.2 创新点 | 第68-69页 |
7.3 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附录 | 第75-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社会实践经历 | 第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设计获奖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