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水稻粒形性状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水稻粒形性状遗传机理研究 | 第12-14页 |
1.1.1.1 粒长性状遗传 | 第12-13页 |
1.1.1.2 粒宽性状遗传 | 第13页 |
1.1.1.3 粒厚性状遗传 | 第13-14页 |
1.1.1.4 长宽比性状遗传 | 第14页 |
1.1.2 重要的水稻粒形性状相关基因 | 第14-16页 |
1.1.2.1 粒长主效基因 | 第14-15页 |
1.1.2.2 粒宽主效基因 | 第15-16页 |
1.1.2.3 其它对粒形有影响的基因 | 第16页 |
1.2 杂交稻机械化制种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杂交稻机械化制种的意义 | 第17页 |
1.2.2 杂交稻机械化制种现状 | 第17-18页 |
1.2.3 杂交稻机械化制种展望 | 第18页 |
1.3 我国双季稻生产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18-20页 |
1.3.1 我国双季稻生产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2 我国双季稻生产的一些展望 | 第19-2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水稻小粒突变基因的鉴定与初步定位 | 第21-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2.1.2 遗传群体的构建 | 第21-22页 |
2.1.3 粒形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1.4 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 第22页 |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3-28页 |
2.2.1 表型鉴定 | 第23-24页 |
2.2.2 遗传分析 | 第24-27页 |
2.2.2.1 矮中花与ZH-sg突变体的F2群体遗传分析 | 第24-25页 |
2.2.2.2 细香与ZH-sg突变体小粒基因等位性测验 | 第25页 |
2.2.2.3 细香与内香2的F2群体遗传分析 | 第25-27页 |
2.2.3 定位分析 | 第27-28页 |
2.3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水稻小粒突变基因在杂交稻种子机械分选上的应用研究 | 第29-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0页 |
3.1.3.1 粒形数据的测量 | 第30页 |
3.1.3.2 混合分选数据的测定 | 第30页 |
3.1.3.3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 | 第30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3.2.1 小粒不育系做母本对杂交种粒形性状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小粒杂交种与大粒恢复系种子混合过筛的分选效果 | 第31-32页 |
3.2.3 小粒杂交种对产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水稻小粒突变基因在延长双季晚稻秧盘期上的应用研究 | 第35-4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4.1.1 参试品种(系) | 第35-36页 |
4.1.2 试验安排 | 第36页 |
4.1.3 测定项目 | 第36页 |
4.1.3.1 单位面积成苗数 | 第36页 |
4.1.3.2 秧苗素质调查 | 第36页 |
4.1.3.3 产量性状调查 | 第36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4.2.1 各品种(系)株高的动态变化 | 第36-37页 |
4.2.2 17天秧龄期各品种秧苗素质差异 | 第37-38页 |
4.2.3 各品种(系)产量性状比较 | 第38页 |
4.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5.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40页 |
5.2 全文讨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