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5-19页 |
第一章 张彭春人权观的形成基础 | 第19-47页 |
第一节 张彭春人权观形成之思想理论基础 | 第19-33页 |
一、西方传统人权理念及其哲学基础 | 第19-25页 |
(一) 西方人权理想之哲学基础 | 第20-21页 |
(二) “天赋人权”理论之诞生与发展 | 第21-23页 |
(三) 西方重要人权文献的影响 | 第23-25页 |
二、中国传统儒学义利思想理论精髓 | 第25-33页 |
(一) 儒家义利思想概要 | 第26-28页 |
(二) 儒家义利思想核心内容——“仁” | 第28-31页 |
(三) 儒家理想社会秩序“大同世界”的构想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张彭春人权观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33-47页 |
一、张彭春人权观形成之国内社会历史背景 | 第33-41页 |
(一) 国内政治背景 | 第33-36页 |
(二) 国内经济发展概况 | 第36-38页 |
(三) 国内思想文化发展概况 | 第38-41页 |
二、张彭春人权思想形成之国际社会历史背景 | 第41-42页 |
(一) 理性主义过度发展,社会矛盾重重 | 第41页 |
(二) 世界大战带来人权灾难 | 第41-42页 |
(三) 罗斯福“四大自由”理论的提出 | 第42页 |
三、张彭春个人人生轨迹对其人权观形成的影响 | 第42-47页 |
(一) 张彭春早期求学和从教经历的影响 | 第43-45页 |
(二) 张彭春外交生涯的影响 | 第45-47页 |
第二章 张彭春人权观的核心要素 | 第47-76页 |
第一节 张彭春人权观的核心内容 | 第47-57页 |
一、人权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 | 第47-49页 |
二、人权的基础是尊严,源自理性和良心 | 第49-50页 |
三、人权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内容 | 第50-51页 |
四、对平等的进一步阐述 | 第51-52页 |
五、对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的提倡 | 第52-53页 |
六、个人负有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 第53-54页 |
七、国家对人权的实现负有责任 | 第54-55页 |
八、提倡重视道德引导和教化的作用 | 第55-56页 |
九、和平问题也是人权应当关注的内容 | 第56-57页 |
十、人权问题属于国家内政范畴 | 第57页 |
第二节 张彭春人权观的突出特点 | 第57-70页 |
一、张彭春人权观与西方传统人权观之比较 | 第58-60页 |
二、张彭春人权观与传统儒学人权思想之比较 | 第60-62页 |
三、张彭春人权观与同时期民国思想家之比较 | 第62-67页 |
四、张彭春人权观的鲜明特色 | 第67-70页 |
第三节 张彭春人权观在《世界人权宣言》制定过程中的集中展现 | 第70-76页 |
一、确定《宣言》形式,居功至伟 | 第70-71页 |
二、对《宣言》具体条文的贡献 | 第71-74页 |
三、化解矛盾,打破僵局,贡献卓越 | 第74-76页 |
第三章 张彭春人权观的时代意义 | 第76-95页 |
第一节 张彭春人权观之历史评价 | 第76-88页 |
一、张彭春人权观的进步性 | 第76-84页 |
二、张彭春人权观之理论局限性 | 第84-88页 |
第二节 张彭春人权观的当代启示 | 第88-95页 |
一、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入人权领域的启示 | 第88-90页 |
二、对本土文化与西方人权理念对接的启示 | 第90-91页 |
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 第91页 |
四、对在当代背景下构建人权交流平台的启示 | 第91-92页 |
五、张彭春个人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 第92-95页 |
结语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件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