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4-25页 |
1.1 烟曲霉菌 | 第14-15页 |
1.2 先天性免疫系统 | 第15-21页 |
1.2.1 Toll样受体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主要的细胞因子及其结构功能 | 第18-21页 |
1.2.2.1 干扰素 | 第18-19页 |
1.2.2.2 白细胞介素 | 第19-20页 |
1.2.2.3 肿瘤坏死因子 | 第20-21页 |
1.2.3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 第21页 |
1.3 先天性免疫在宿主抗烟曲霉菌感染中的作用 | 第21-23页 |
1.4 大禽肠杆菌病简介 | 第23-24页 |
1.5 禽流感病毒简介 | 第24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方法 | 第25-35页 |
2.1 材料 | 第25-26页 |
2.1.1 菌株 | 第25页 |
2.1.2 试验动物及鸡胚 | 第25页 |
2.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25页 |
2.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置 | 第25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5页 |
2.2.1 烟曲霉菌悬液的制备 | 第26页 |
2.2.2 雏鸡烟曲霉菌人工感染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2.2.3 SPF雏鸡烟曲霉菌人工感染 | 第27页 |
2.2.4 雏鸡肺组织病理切片制作与观察 | 第27-28页 |
2.2.5 H9N2禽流感病毒增殖与纯化 | 第28页 |
2.2.6 H9N2禽流感病毒的EID50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7 血凝抑制实验 | 第29页 |
2.2.8 大肠杆菌菌液制备 | 第29页 |
2.2.9 烟曲霉菌继发大肠杆菌、H9N2禽流感感染试验 | 第29-30页 |
2.2.10 大肠杆菌组及烟曲霉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组细菌计数 | 第30页 |
2.2.11 H9N2禽流感感染组及烟曲霉菌继发H9N2禽流感感染组病毒载量测定 | 第30页 |
2.2.12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先天性免疫因子的表达 | 第30-35页 |
2.2.12.1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0-31页 |
2.2.12.2 组织RNA提取 | 第31-32页 |
2.2.12.3 RNA浓度及质量测定 | 第32页 |
2.2.12.4 cDNA的合成 | 第32-33页 |
2.2.12.5 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33页 |
2.2.12.6 统计学方法 | 第33-35页 |
3 结果 | 第35-47页 |
3.1 雏鸡烟曲霉菌人工感染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3.2 SPF雏鸡经气囊感染烟曲霉菌后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 第35-37页 |
3.3 肺组织病理学表现 | 第37-39页 |
3.4 烟曲霉菌继发大肠杆菌、H9N2禽流感及单纯感染死亡率 | 第39页 |
3.5 大肠杆菌组及烟曲霉菌继发大肠杆菌组细菌计数 | 第39-40页 |
3.6 H9N2禽流感感染组及烟曲霉菌继发感染H9N2禽流感组病毒载量测定 | 第40-41页 |
3.7 荧光定量检测模式识别受体及细胞因子 | 第41-47页 |
3.7.1 荧光定量检测雏鸡感染烟曲霉菌后TLRs、细胞因子及MHCs的表达 | 第41-44页 |
3.7.1.1 荧光定量检测雏鸡感染烟曲霉菌后TLRs的表达 | 第41-42页 |
3.7.1.2 荧光定量检测雏鸡感染烟曲霉菌后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42-43页 |
3.7.1.3 荧光定量检测雏鸡感染烟曲霉菌后MHCs的表达 | 第43-44页 |
3.7.2 荧光定量检测大肠杆菌感染组和烟曲霉菌继发大肠杆菌组TLRs及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44-45页 |
3.7.3 荧光定量检测H9N2禽流感感染组和烟曲霉菌继发H9N2禽流感组TLRs及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52页 |
4.1 雏鸡烟曲霉菌人工感染 | 第47-48页 |
4.2 雏鸡烟曲霉菌人工感染后诱导的先天性免疫反应 | 第48-50页 |
4.3 雏鸡烟曲霉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H9N2禽流感的研究 | 第50页 |
4.4 雏鸡烟曲霉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H9N2禽流感诱导的先天性免疫反应 | 第50-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