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29页 |
1.1 空心莲子草 | 第18-20页 |
1.1.1 空心莲子草的起源与分布 | 第18页 |
1.1.2 成灾机制 | 第18-19页 |
1.1.3 空心莲子草的危害 | 第19页 |
1.1.4 空心莲子草的防治 | 第19-20页 |
1.2 莲草直胸跳甲的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2.1 莲草直胸跳甲的起源与引入 | 第20-21页 |
1.2.2 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的影响 | 第21页 |
1.3 温度对昆虫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1.3.1 温度对昆虫行为及体型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2 温度对昆虫生活史特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3 温度对昆虫生理的影响 | 第23-26页 |
1.4 昆虫种群生命表 | 第26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1.5.1 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莲草直胸跳甲长沙种群F1代两性生命表构建 | 第29-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2.1.3 温度处理 | 第30页 |
2.1.4 种群指标观测方法 | 第30-31页 |
2.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2.1 不同温度下莲草直胸跳甲长沙种群F1代的发育历期、寿命及繁殖 | 第32-34页 |
2.2.2 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长沙种群F1代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 | 第34-38页 |
2.2.3 不同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长沙种群F1代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莲草直胸跳甲海南种群F1代两性生命表构建 | 第40-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40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3.1.3 温度处理 | 第40页 |
3.1.4 种群指标观测方法 | 第40-41页 |
3.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1页 |
3.2.1 不同温度下莲草直胸跳甲海南种群F1代的发育历期、寿命及繁殖 | 第41-43页 |
3.2.2 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海南种群F1代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 | 第43-47页 |
3.2.3 不同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海南种群F1代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第47页 |
3.2.4 同一温度下两种群F1代热适应性差异 | 第47-51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莲草直胸跳甲长沙种群F2代两性生命表构建 | 第53-6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53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4.1.3 温度处理 | 第53页 |
4.1.4 种群指标观测方法 | 第53-54页 |
4.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5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5页 |
4.2.1 不同温度下莲草直胸跳甲长沙种群F2代的发育历期、寿命及繁殖 | 第54-56页 |
4.2.2 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长沙种群F2代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 | 第56-60页 |
4.2.3 不同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长沙种群F2代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4 同一温度下长沙种群F1、F2代热适应性差异 | 第61-65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65-66页 |
第五章 莲草直胸跳甲海南种群F2代两性生命表构建 | 第66-8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66页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6页 |
5.1.3 温度处理 | 第66页 |
5.1.4 种群指标观测方法 | 第66-67页 |
5.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6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7-81页 |
5.2.1 不同温度下莲草直胸跳甲海南种群F2代的发育历期、寿命及繁殖 | 第67-69页 |
5.2.2 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海南种群F2代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 | 第69-73页 |
5.2.3 不同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海南种群F2代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第73-74页 |
5.2.4 同一温度下两种群F2代热适应性差异 | 第74-78页 |
5.2.5 同一温度下海南种群F1、F2代热适应性差异 | 第78-81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4页 |
6.1 结论 | 第83页 |
6.2 创新点 | 第83页 |
6.3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