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正十六烷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性能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2页
    1.1 石油污染现状第14-16页
        1.1.1 石油及其使用现状第14页
        1.1.2 石油污染情况第14-16页
    1.2 石油的微生物降解第16-18页
        1.2.1 微生物降解作用第16页
        1.2.2 微生物降解种类第16-17页
        1.2.3 微生物降解石油的影响因素第17-18页
    1.3 微生物降解烷烃的作用机制第18-19页
        1.3.1 微生物对烷烃的摄取机制第18页
        1.3.2 微生物对烷烃的代谢途径和降解机制第18-19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2页
第二章 不同来源正十六烷降解菌的驯化筛选、分离和鉴定第22-4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2-30页
        2.1.1 实验材料第22页
        2.1.2 培养基第22-23页
        2.1.3 试剂第23-24页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24页
        2.1.5 QE粉的微生物定性第24-25页
        2.1.6 正十六烷降解菌的初筛第25-26页
        2.1.7 高效正十六烷降解菌株的复筛第26-27页
        2.1.8 高效正十六烷降解菌株的鉴定第27-3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0-40页
        2.2.1 QE粉的微生物定性第30-33页
        2.2.2 正十六烷降解菌株的初筛第33-34页
        2.2.3 高效正十六烷降解菌株的复筛第34-35页
        2.2.4 高效正十六烷降解菌株的鉴定第35-40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40-42页
第三章 正十六烷高效降解菌的降解性能第42-5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2-45页
        3.1.1 实验菌株第42页
        3.1.2 培养基第42页
        3.1.3 试剂第42页
        3.1.4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42-43页
        3.1.5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3页
        3.1.6 乳化性能测定及菌株表面疏水性测定第43页
        3.1.7 正十六烷的萃取及气相色谱分析第43页
        3.1.8 菌株TZSX2降解正十六烷的条件优化第43-44页
        3.1.9 影响菌株QZSX8降解正十六烷的正交试验第44-4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3.2.1 菌株TZSX2和QZSX8的生长曲线第45页
        3.2.2 菌株TZSX2降解正十六烷的条件优化第45-49页
        3.2.3 影响菌株QZSX8降解正十六烷的正交试验第49-50页
        3.2.4 乳化性能测定及菌株表面疏水性测定第50-51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51-54页
        3.3.1 菌株TZSX2和QZSX8的生长曲线的测定第51页
        3.3.2 菌株TZSX2降解正十六烷的条件优化第51-52页
        3.3.3 影响菌株QZSX8降解正十六烷的正交试验第52页
        3.3.4 乳化性能测定及菌株表面疏水性测定第52-54页
第四章 正十六烷高效降解菌的土壤修复能力研究第54-6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4-57页
        4.1.1 实验材料第54页
        4.1.2 培养基第54-55页
        4.1.3 试剂第55页
        4.1.4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55页
        4.1.5 土壤正十六烷降解实验第55页
        4.1.6 土壤中微生物含量的测定第55-56页
        4.1.7 土壤中正十六烷含量的测定第56-5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7-61页
        4.2.1 土壤中正十六烷含量变化第57页
        4.2.2 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变化第57-59页
        4.2.3 土壤微生物指标间及其与正十六烷降解率的相关性分析第59-61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61-63页
        4.3.1 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变化第61页
        4.3.2 土壤中正十六烷含量变化第61-62页
        4.3.3 土壤微生物指标间及其与正十六烷降解率的相关性分析第62-63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致谢第70-71页
作者简历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乳酸(PLA)基缓/控释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下一篇:物理改性方竹笋膳食纤维理化性能及结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