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研究价值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7-9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潘景郑与《著砚楼读书记》 | 第11-19页 |
第一节 潘景郑的生平与交游 | 第11-17页 |
一、生平 | 第11-13页 |
二、交游 | 第13-17页 |
第二节 潘景郑对图书的编刻校订与《著砚楼读书记》 | 第17-19页 |
一、潘景郑对图书的编刻校订 | 第17页 |
二、《著砚楼读书记》简介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从《著砚楼读书记》看潘景郑的藏书来源与藏书观 | 第19-27页 |
第一节 从《著砚楼读书记》看潘景郑的藏书来源 | 第19-21页 |
一、继承 | 第19页 |
二、购买 | 第19-20页 |
三、抄写 | 第20-21页 |
四、受赠 | 第21页 |
五、刻印 | 第21页 |
第二节 从《著砚楼读书记》看潘景郑的藏书观 | 第21-27页 |
一、潘景郑的藏书动机 | 第22-24页 |
二、潘景郑对藏书的利用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从《著砚楼读书记》看潘景郑的图书考鉴与善本观 | 第27-38页 |
第一节 从《著砚楼读书记》看潘景郑对图书的考鉴 | 第27-33页 |
一、考订图书的作者 | 第27页 |
二、考订图书的递藏源流 | 第27-28页 |
三、考订图书的成书时间和亡佚时间 | 第28页 |
四、考订校语 | 第28-29页 |
五、对一书版本的鉴定 | 第29-33页 |
第二节 从《著砚楼读书记》看潘景郑的善本观 | 第33-38页 |
一、注重古籍版本内容的精善 | 第33-35页 |
二、注重足本 | 第35-36页 |
三、注重古籍版本形式的悦目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著砚楼读书记》中的序跋特色与文献资料价值 | 第38-43页 |
第一节 《著砚楼读书记》中的序跋特色 | 第38-40页 |
一、从序跋内容上看,读书记往往与藏书记、治学记相结合 | 第38页 |
二、从撰写缘由上看,为报他人所嘱而作之序跋较多 | 第38-39页 |
三、从所涉文献类别上看,序跋较多涉及晚明史料、各地方志、各家别集等文献 | 第39页 |
四、寓情于文,言志于“记”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著砚楼读书记》的文献资料价值 | 第40-43页 |
一、推动版本学发展 | 第40-41页 |
二、记录古籍的递藏源流 | 第41页 |
三、指出他书缺漏 | 第41-42页 |
四、记录藏印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9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