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 (一)课程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 第9页 |
|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现状 | 第9页 |
| (三)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发展改革及其经验 | 第9-10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一)关于学前教育课程比较的研究 | 第11-13页 |
| (二)关于学前教育课程纲要的比较研究 | 第13-14页 |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14-15页 |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 (一)学前教育课程 | 第15页 |
| (二)课程纲要 | 第15-16页 |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新加坡与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概况 | 第18-21页 |
| 一、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概况 | 第18-20页 |
|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概况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新加坡与中国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分析 | 第21-27页 |
| 一、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 第21-24页 |
| (一)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价值取向 | 第21-22页 |
| (二)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 第22-24页 |
| 二、中国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 第24-27页 |
|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价值取向 | 第24-25页 |
|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新加坡与中国学前课程目标分析 | 第27-30页 |
| 一、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目标 | 第27-28页 |
| (一)新加坡课程目标的设置 | 第27页 |
| (二)新加坡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 | 第28-30页 |
| (一)我国课程目标的设置 | 第28-29页 |
| (二)我国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 第五章 新加坡与中国学前教育课程主要学习领域的分析 | 第30-46页 |
| 一、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主要学习领域分析 | 第30-44页 |
| (一)审美和创造表达 | 第30-32页 |
| (二)发现世界 | 第32-34页 |
| (三)语言与读写能力 | 第34-37页 |
| (四)运动技能发展 | 第37-38页 |
| (五)算术 | 第38-40页 |
| (六)社会情感发展 | 第40-44页 |
|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主要学习领域的分析 | 第44-46页 |
|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学习领域 | 第44-45页 |
|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主要学习领域的内容 | 第45-46页 |
| 第六章 新加坡与中国学前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 第46-53页 |
| 一、新加坡学前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 第46-50页 |
| (一)新加坡学前课程的组织实施 | 第46-49页 |
| (二)新加坡学前课程的评价 | 第49-50页 |
|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 第50-53页 |
|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组织实施 | 第50-51页 |
|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监督与评价 | 第51-53页 |
| 第七章 新加坡与中国学前教育课程比较的总结与反思 | 第53-66页 |
| 一、新加坡与中国学前课程比较的异同点 | 第53-59页 |
| (一)课程目标 | 第53-54页 |
|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 第54-55页 |
| (三)主要学习领域及课程内容 | 第55-57页 |
| (四)课程的实施 | 第57-58页 |
| (五)课程评价 | 第58-59页 |
| 二、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 第59-63页 |
| (一)注重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 第60-61页 |
| (二)课程内容要注重时代性 | 第61页 |
| (三)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更加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61-62页 |
| (四)学前教育课程评价要有系统性 | 第62-63页 |
| 三、新加坡与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63-66页 |
| (一)课程设计将更加注重多样性与适切性 | 第64页 |
| (二)课程内容将更加注重时代性与全面性 | 第64页 |
| (三)将会更加注重多元主体的合作,以形成幼儿教育的合力 | 第64-65页 |
| (四)幼儿园课程建设会更加注重个性化 | 第65页 |
| (五)会更加注重课程的幼小衔接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3页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