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二次沿空留巷围岩变形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采动应力演化及覆岩活动规律研究综述第15-18页
        1.2.2 沿空留巷覆岩活动规律研究综述第18-19页
        1.2.3 沿空留巷支护工艺及支护材料研究第19-21页
    1.3 近距离薄煤层二沿空留巷难点与关键第21页
    1.4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21-23页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1.6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24-25页
2 二次沿空留巷采动应力分布及演化规律第25-41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25-28页
        2.2.1 地质及开采条件第25-26页
        2.2.2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26-28页
    2.3 7号煤层采动应力动态分布及演化规律第28-34页
        2.3.1 开挖空间应力及塑性区演化机理第28-30页
        2.3.2 超前支承压力分布演化规律第30-32页
        2.3.3 采场倾向应力分布及演化规律第32-34页
    2.4 8号煤层开采采场围岩应力分布及演化规律第34-38页
        2.4.1 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及演化规律第34-37页
        2.4.2 沿煤层倾向应力分布及演化规律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41页
3 二次沿空留巷采场裂隙发育规律及覆岩破坏特征第41-57页
    3.1 颗粒流宏-细观参数校验第41-49页
        3.1.1 细观参数的宏观响应机理第41-42页
        3.1.2 采场煤岩力学性能测试第42-43页
        3.1.3 细观参数校验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3.1.4 细观参数对模型宏观力学响应的影响第44-47页
        3.1.5 细观参数对裂隙发育及宏观破坏规律的影响第47-48页
        3.1.6 采场模型细观参数校验第48-49页
    3.2 二次留巷采动覆岩裂隙和损伤演化规律第49-55页
        3.2.1 采场裂隙分析模型的建立第49-50页
        3.2.2 7号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场发育规律第50-51页
        3.2.3 二次沿空留巷覆岩裂隙发育规律第51-52页
        3.2.4 基于裂隙发育状态的损伤因子定义第52-53页
        3.2.5 二次留巷全过程采场覆岩损伤演化特征第53-55页
    3.3 本章小节第55-57页
4 沿空留巷采场覆岩破断规律及结构特征第57-85页
    4.1 相似材料模型实验建模第57-58页
    4.2 相似材料配比实验及模型的建立第58-63页
        4.2.1 配比材料选型及试件制作第58-59页
        4.2.2 相似材料配比实验结果分析第59-60页
        4.2.3 二次采动相似材料模型实验设计第60-63页
    4.3 7号煤层开采覆岩破断规律及结构特征第63-68页
        4.3.1 关键层判定第63-65页
        4.3.2 7号煤层开采覆岩破断规律第65-68页
    4.4 基于能量转移的裂隙带高度力学模型第68-75页
        4.4.1 采场围岩能量转移模型第69-70页
        4.4.2 求解U_m第70-71页
        4.4.3 求解U_d第71-74页
        4.4.4 对比分析第74-75页
    4.5 沿空留巷围岩来压机理第75-78页
        4.5.1 浅部覆岩压力第76-77页
        4.5.2 岩层挠曲产生的下行压力第77-78页
        4.5.3 破断岩块施载第78页
    4.6 二次沿空留巷顶板破断规律及结构特征第78-83页
        4.6.1 二次沿空留巷顶板结构特征第78-81页
        4.6.2 8号层开采顶板局部破断特征第81页
        4.6.3 覆岩裂隙网络分形演化规律第81-83页
    4.7 本章小节第83-85页
5 二次沿空留巷覆岩变形及应变率演化规律第85-95页
    5.1 二次沿空留巷覆岩变形规律第85-89页
        5.1.1 相似材料模型实验表面位移监测数据的处理第85页
        5.1.2 7号煤层开采覆岩变形规律第85-87页
        5.1.3 7号煤层覆岩扰动区发育规律第87-88页
        5.1.4 二次留巷覆岩变形运动规律第88-89页
    5.2 采动影响下围岩应变率演化规律第89-94页
        5.2.1 应变率定义第89-90页
        5.2.2 单一煤层采动影响下累计应变率演化规律第90-92页
        5.2.3 7号煤层开采单步应变率演化特征第92页
        5.2.4 二次沿空留巷累计应变率演化规律第92-93页
        5.2.5 二次沿空留巷单步应变率变化规律第93-94页
    5.3 本章小节第94-95页
6 二次沿空留巷顶板破断规律研究第95-117页
    6.1 均布载荷作用下顶板内力分布规律第95-100页
        6.1.1 均布载荷顶板受力分析第95-97页
        6.1.2 均布载荷下顶板力学特性分析第97-98页
        6.1.3 均布载荷下顶板内力和应力分布规律第98-100页
    6.2 梯度载荷作用下顶板的内力分布规律第100-104页
        6.2.1 梯度载荷作用下顶板受力分析第100-101页
        6.2.2 梯度载荷作用下顶板力学特性分析第101-104页
    6.3 沿空留巷顶板破断规律数值模拟分析第104-108页
        6.3.1 模型建立第104-105页
        6.3.2 均布载荷作用下顶板的破断规律第105-106页
        6.3.3 梯度载荷作用下顶板破断规律第106-107页
        6.3.4 二次留巷顶板破断规律第107-108页
    6.4 顶板破断结构的极限分析第108-115页
        6.4.1 顶板破断结构可变体系的判别第109页
        6.4.2 机动法理论模型第109-110页
        6.4.3 顶板破断的机动法求解第110-112页
        6.4.4 关键块尺度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第112-115页
    6.5 本章小节第115-117页
7 二次沿空留巷关键块稳定性分析第117-139页
    7.1 二次留巷围岩及巷旁支护体应力演化特征第117-120页
        7.1.1 留巷稳定区应力分布规律第117-118页
        7.1.2 巷旁支护体荷载变化特征第118-120页
    7.2 沿空留巷覆岩运动规律第120-121页
        7.2.1 一次留巷阶段覆岩运动特征第120-121页
        7.2.2 二次留巷阶段覆岩运动特征第121页
    7.3 二次留巷关键块稳定性力学分析第121-126页
        7.3.1 一次留巷关键块力学平衡关系第121-122页
        7.3.2 一次留巷关键块力学模型参数求解第122-124页
        7.3.3 二次留巷关键块受力分析第124-125页
        7.3.4 二次留巷关键块失稳判据第125-126页
    7.4 沿空留巷关键块稳定性研究第126-129页
        7.4.1 影响因素分析第126页
        7.4.2 一次采动滞后段关键块稳定性分析第126-127页
        7.4.3 二次采动超前段关键块稳定性分析第127-128页
        7.4.4 二次采动滞后段关键块稳定性分析第128-129页
    7.5 端部约束下巷旁支护体承载及破坏规律第129-136页
        7.5.1 支护体参数计算第129-132页
        7.5.2 数值试验与物理试验对比分析第132-133页
        7.5.3 端部约束巷旁支护模型的建立第133页
        7.5.4 巷旁支护体的变形破坏规律第133-136页
    7.6 本章总结第136-139页
8 二次留巷支护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第139-161页
    8.1 二次沿空留巷围岩控制原则第139-140页
    8.2 工程实践第140-144页
        8.2.1 巷道支护现状第140-143页
        8.2.2 支护对策第143-144页
    8.3 矸石力学性能分析第144-155页
        8.3.1 仿真矸石模型的建立第144-146页
        8.3.2 矸石颗粒的压缩性能第146-147页
        8.3.3 破碎矸石自由压缩实验设计第147-150页
        8.3.4 破碎矸石自由压缩承载规律第150-151页
        8.3.5 锚固矸石袋力学性能第151-152页
        8.3.6 对比分析第152-155页
    8.4 锚固矸石袋留巷方案第155-158页
        8.4.1 施工准备第155-157页
        8.4.2 锚固矸石袋施工流程第157-158页
        8.4.3 支护效果分析第158页
    8.5 本章小结第158-161页
9 结论及展望第161-165页
    9.1 主要结论第161-163页
    9.2 主要创新点第163-164页
    9.3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9页
附录第179-180页
    A.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9页
    B.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179页
    C.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79-180页
    D.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甜瓜转基因抗病毒研究
下一篇:长白山源头溪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