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观察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1-25页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 第11-14页 |
一、能量耗竭学说 | 第11页 |
二、代谢产物堵塞(堆积)学说 | 第11-12页 |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 第12页 |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 第12页 |
五、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学说 | 第12页 |
六、自由基损伤学说 | 第12-13页 |
七、突变理论 | 第13页 |
八、细胞凋亡学说 | 第13页 |
九、离子代谢紊乱学说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现代医学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 第14-15页 |
一、睡眠 | 第14页 |
二、整理活动 | 第14页 |
三、水疗法 | 第14页 |
四、热水浴和温水浴 | 第14页 |
五、高压氧舱疗法 | 第14页 |
六、按摩疗法 | 第14页 |
七、物理疗法 | 第14-15页 |
八、营养疗法 | 第15页 |
九、心理疗法 | 第15页 |
第三节 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 第15-25页 |
一、运动性疲劳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页 |
二、运动性疲劳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 第15-16页 |
三、运动性疲劳与经络的关系 | 第16页 |
四、运动性疲劳与脏腑的关系 | 第16-18页 |
五、针灸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 第18-21页 |
六、耳穴贴压治疗运动性疲劳 | 第21-25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5-38页 |
第一节 基础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一、受试对象来源 | 第25页 |
二、受试对象选择 | 第25-2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四、观测指标 | 第27-28页 |
五、疗效评定标准 | 第28页 |
六、统计方法 | 第28页 |
第二节 结果 | 第28-30页 |
一、治疗前后三组RPE值比较 | 第28-29页 |
二、治疗前后三组症状积分比较 | 第29页 |
三、治疗后三组症状轻重比较 | 第29-30页 |
四、各组症状疗效比较 | 第30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30-38页 |
一、艾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理论依据 | 第30-34页 |
二、选穴依据 | 第34-36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附录 | 第43-47页 |
附表一 体力感知表(RPE15级) | 第43-44页 |
附表二 症状体征积分标准 | 第44-46页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 第46-4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附件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