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索面大挑臂主梁结构复合型施工挂篮结构改进及有限元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9-13页 |
·引言 | 第9-10页 |
·我国桥梁悬臂施工机械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挂篮构造简介 | 第12-13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2 建邦黄河大桥挂篮施工技术 | 第15-37页 |
·建邦黄河大桥项目简介 | 第15页 |
·主梁施工方法 | 第15-19页 |
·混凝土箱梁结构形式 | 第16页 |
·混凝土箱梁及斜拉索主要施工方法 | 第16-17页 |
·箱梁及斜拉索施工工艺流程 | 第17-19页 |
·箱梁及斜拉索总体施工设备选用 | 第19-25页 |
·箱梁施工设备 | 第19-20页 |
·斜拉索主要施工设备 | 第20-25页 |
·主要施工工程 | 第25-30页 |
·中塔塔、墩、梁固结0 号梁段施工 | 第25-28页 |
·边塔0 号梁段施工 | 第28-29页 |
·中、边塔1 号梁段施工 | 第29页 |
·边跨现浇梁段施工 | 第29-30页 |
·施工挂篮介绍 | 第30-35页 |
·前支点挂篮浇注原理 | 第30-31页 |
·挂篮结构组成 | 第31-33页 |
·挂篮安装 | 第33页 |
·挂篮预压 | 第33页 |
·挂篮行走步骤 | 第33-34页 |
·前支点挂篮混凝土浇注状态 | 第34页 |
·挂篮模板施工 | 第34-35页 |
·济南建邦黄河大桥施工挂篮主要技术特点 | 第35-37页 |
3 有限元理论与挂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65页 |
·有限元法及ANSYS 发展简介 | 第37-48页 |
·有限元法要点 | 第37-38页 |
·有限元法特性 | 第38页 |
·有限元分析单元理论基础 | 第38-47页 |
·有限元法发展历程及ANSYS 介绍 | 第47-48页 |
·挂篮金属结构材料属性 | 第48-52页 |
·挂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2-65页 |
·单元选择 | 第52-56页 |
·上部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56-58页 |
·承载平台桁架有限元模型 | 第58-60页 |
·主纵梁和行走滑梁有限元模型 | 第60-62页 |
·锚固系统及斜拉索建模 | 第62-65页 |
4 挂篮静力学分析 | 第65-87页 |
·挂篮静力学求解工况 | 第65-66页 |
·浇注工况 | 第65页 |
·行走工况 | 第65页 |
·其它工况 | 第65-66页 |
·挂篮静力学求解 | 第66-86页 |
·荷载 | 第66-68页 |
·浇注工况计算分析 | 第68-76页 |
·浇注工况结果分析 | 第76-79页 |
·行走工况计算分析 | 第79-82页 |
·行走工况结果分析 | 第82-85页 |
·挂篮整体抗倾覆稳定性校核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5 挂篮结构改进和分析 | 第87-113页 |
·改进策略和方法 | 第87-93页 |
·承载平台桁架结构改进 | 第87-88页 |
·行走滑梁结构改进 | 第88-90页 |
·横梁结构改进 | 第90页 |
·承载平台结构改进 | 第90-92页 |
·挂篮上部结构改进 | 第92页 |
·锚固系统改进 | 第92-93页 |
·挂篮结构改进后静力分析 | 第93-99页 |
·关键位置连接件验算 | 第99-103页 |
·连接螺栓验算 | 第99-100页 |
·联接销轴验算 | 第100-103页 |
·挂篮局部稳定性验算 | 第103-107页 |
·主纵梁的局部稳定性验算 | 第103-105页 |
·行走滑梁局部稳定性验算 | 第105-107页 |
·张拉杆强度验算 | 第107-108页 |
·承载平台桁架杆件稳定性验算 | 第108-111页 |
·腹杆稳定性验算 | 第109-110页 |
·弦杆稳定性验算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6 挂篮动力学分析 | 第113-129页 |
·挂篮的模态分析 | 第113-117页 |
·模态分析的一般步骤 | 第114页 |
·挂篮模态分析结果 | 第114-116页 |
·挂篮模态及振型分析 | 第116-117页 |
·挂篮谐响应分析 | 第117-123页 |
·挂篮谐响应分析方案 | 第117-118页 |
·挂篮谐响应分析结果 | 第118-123页 |
·挂篮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123-126页 |
·挂篮瞬态动力学分析方案 | 第123页 |
·挂篮瞬态分析结果 | 第123-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结论 | 第129页 |
·展望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附录 | 第13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