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预调查 | 第13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2.1 集体建设用地 | 第14页 |
1.2.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 第14-15页 |
1.2.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 第15页 |
1.2.4 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成因 | 第15-16页 |
1.2.5 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 第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3.1 政策沿革和研究趋势 | 第17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4.1 溢价归公与溢价归私 | 第18-19页 |
1.4.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19页 |
1.4.3 满意度理论 | 第19-20页 |
1.5 思路方法 | 第20-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3 创新与不足 | 第21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的现状及问题 | 第23-28页 |
2.1 各地收益分配的现状 | 第23-25页 |
2.1.1 各地早期探索 | 第23页 |
2.1.2 各地分配做法 | 第23-24页 |
2.1.3 成都“持证准用” | 第24-25页 |
2.2 各地收益分配的共性问题 | 第25-26页 |
2.2.1 土地权利主体不明 | 第25页 |
2.2.2 农村集体内部收益分配对象难以界定 | 第25-26页 |
2.2.3 国家、集体、个人收益分配比例、算法和方式争议较大 | 第26页 |
2.2.4 其他问题 | 第26页 |
2.3 郫县促进入市收益合理分配的典型性 | 第26-28页 |
2.3.1 建立分配规则的典型性 | 第26-27页 |
2.3.2 制定配套政策的典型性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郫县促进入市收益合理分配的案例描述 | 第28-41页 |
3.1 郫县试点入市收益分配的背景 | 第28-34页 |
3.1.1 郫县县情与试点基础 | 第28-32页 |
3.1.2 政府、集体、个人的关系 | 第32-33页 |
3.1.3 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 | 第33页 |
3.1.4 集体内部的收益分配 | 第33-34页 |
3.2 郫县促进入市收益合理分配的做法 | 第34-38页 |
3.2.1 一次分配:调节金制度 | 第34-35页 |
3.2.2 二次分配:“二八开”原则 | 第35-36页 |
3.2.3 制定配套政策 | 第36-38页 |
3.3 试点后郫县在收益分配方面的变化 | 第38-41页 |
3.3.1 地价有所提高 | 第38页 |
3.3.2 入市明显加速 | 第38-39页 |
3.3.3 唐昌镇战旗村 | 第39页 |
3.3.4 红光镇白云村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分配规则 | 第41-53页 |
4.1 郫县建立分配规则的目标 | 第41页 |
4.2 郫县建立分配规则的措施 | 第41-45页 |
4.2.1 多因素考量设计规则 | 第41-43页 |
4.2.2 两步走实现合理分配 | 第43-45页 |
4.3 对收益分配规则的满意度调查 | 第45-50页 |
4.3.1 政府部门的满意度调查 | 第47页 |
4.3.2 集体经济组织的满意度调查 | 第47-48页 |
4.3.3 农民个人的满意度调查 | 第48-49页 |
4.3.4 对“获得感”的不同理解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4.4.1 建立分配规则的有益经验 | 第50页 |
4.4.2 优化分配规则的建议 | 第50-53页 |
第五章 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的配套政策 | 第53-62页 |
5.1 郫县制定配套政策的目标 | 第53页 |
5.2 对部分代表性配套政策的详解 | 第53-57页 |
5.2.1 入市主体认定工作办法 | 第53-54页 |
5.2.2 集体土地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 | 第54-55页 |
5.2.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政策 | 第55-56页 |
5.2.4 其他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 | 第56-57页 |
5.3 配套政策的合理性分析 | 第57-60页 |
5.3.1 理性规划与政策执行理论模式 | 第57-58页 |
5.3.2 保障农民长远生计的分析 | 第58-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4.1 制定配套政策的有益经验 | 第60页 |
5.4.2 健全配套政策的建议 | 第60-62页 |
第六章 郫县促进入市收益合理分配案例的启示 | 第62-66页 |
6.1 对入市收益合理化分配制度的启示 | 第62-63页 |
6.1.1 坚持农民集体的主体地位 | 第62页 |
6.1.2 探索多元的收益分配方式 | 第62-63页 |
6.1.3 完善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制度 | 第63页 |
6.2 对影响分配制度合理化其他层面的启示 | 第63-66页 |
6.2.1 有条件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范围 | 第63-64页 |
6.2.2 警惕集体土地大量入市对征地制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6.2.3 进一步突破市场化改革障碍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6-68页 |
7.1.1 郫县入市收益分配制度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 第66页 |
7.1.2 健全农民短期收益与长远生计平衡的分配制度 | 第66-67页 |
7.1.3 进一步深化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改革 | 第67-6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7.2.1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68页 |
7.2.2 本研究可深入之处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