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论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犯罪的刑法规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14页
    1.1 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第7-9页
        1.1.1 研究目的第7页
        1.1.2 研究意义第7-8页
        1.1.3 研究创新点第8页
        1.1.4 研究重点、难点第8-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2页
    1.3 论文基本内容及论证方法第12-14页
        1.3.1 基本内容第12-13页
        1.3.2 论证方法第13-14页
第2章 我国竞技体育犯罪的涵义及其表现形式第14-23页
    2.1 竞技体育和竞技体育犯罪第14-19页
        2.1.1 竞技体育的涵义第14-16页
        2.1.2 竞技体育犯罪的概念争议第16-17页
        2.1.3 竞技体育犯罪的特点第17-19页
    2.2 我国竞技体育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第19-23页
        2.2.1 竞技运动伤害行为第19-20页
        2.2.2 操纵比赛的行为第20-21页
        2.2.3 涉兴奋剂的行为第21-23页
第3章 竞技体育领域与刑法第23-34页
    3.1 运动规则与刑法规范第24-28页
        3.1.1 运动规则的含义和本质属性第24-26页
        3.1.2 运动规则与刑法规范的关系第26-27页
        3.1.3 运动规则与刑法规范的融合第27-28页
    3.2 体育纪律处罚与刑事制裁第28-30页
        3.2.1 体育纪律处罚的含义和种类第28-29页
        3.2.2 体育纪律处罚与刑法制裁的关系第29-30页
    3.3 竞技体育领域的刑法介入第30-34页
        3.3.1 刑法介入竞技体育领域的依据第30-32页
        3.3.2 刑法介入竞技体育领域的限度第32-34页
第4章 我国竞技体育犯罪的原因第34-41页
    4.1 竞技目标与手段的背离第34-35页
    4.2 犯罪成本与收益的悬殊第35-38页
        4.2.1 竞技体育伦理的“混乱”第35-36页
        4.2.2 行业内部的“护短”第36-37页
        4.2.3 法律的不健全第37-38页
    4.3 竞技体育犯罪的心理机制第38-41页
        4.3.1 个人暴力的心理机制第39页
        4.3.2 群体暴力的心理机制第39-41页
第5章 竞技体育犯罪行为的刑法适用第41-47页
    5.1 竞技运动伤害行为的刑法评价第41-43页
        5.1.1 竞技运动伤害行为正当化的要件第41-42页
        5.1.2 竞技运动伤害行为正当化与犯罪化之界分第42-43页
    5.2 操纵比赛行为的刑法适用第43-44页
        5.2.1 黑哨行为的刑法适用第43-44页
        5.2.2 假球行为的刑法适用第44页
    5.3 涉兴奋剂行为的刑法适用第44-47页
        5.3.1 自服行为的罪与非罪第44-45页
        5.3.2 现行法律规制涉兴奋剂行为的不足与完善第45-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Doppler评价解毒洗药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伴脂质硬皮症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芝麻酚对高脂高果糖诱导的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调控作用与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