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组群式城市的城镇化发展研究--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选题背景第9-11页
        1.1.1 宏观背景第9-10页
        1.1.2 中观背景第10页
        1.1.3 微观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1-16页
        1.3.1 关于城镇化的相关研究第11-14页
        1.3.2 组群式城市相关研究第14-16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19页
        1.5.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2 研究框架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案例借鉴第19-24页
    2.1 组群式城市、城镇化的相关概念第19-20页
        2.1.1 组群式城市第19页
        2.1.2 城镇化第19-20页
    2.2 组群式城市的基本特征第20-21页
        2.2.1 城乡关系第20-21页
        2.2.2 区县发展均衡度第21页
        2.2.3 集核带动作用第21页
        2.2.4 设施配套第21页
    2.3 城镇化发展基础与特征分析第21-22页
        2.3.1 区域生态环境第21页
        2.3.2 应对大城市病第21-22页
        2.3.3 产城融合发展第22页
    2.4 国内外组群式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案例借鉴第22-23页
        2.4.1 日本——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第22页
        2.4.2 重庆市——中心城市带动,实现区域城市化第22-23页
        2.4.3 烟台市——以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第23页
    2.5 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组群式城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征——以淄博市为例第24-41页
    3.1 城镇化发展现状第24-30页
        3.1.1 淄博市概况第24页
        3.1.2 城镇化发展水平及质量评价第24-26页
        3.1.3 城镇化历程分析第26-28页
        3.1.4 城镇空间布局第28-30页
    3.2 城镇化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第30-36页
        3.2.1 淄博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第30-32页
        3.2.2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2-36页
    3.3 组群式城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36-39页
        3.3.1 机遇第36-38页
        3.3.2 挑战第38-39页
    3.4 影响组群式城市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第39-40页
        3.4.1 人口因素第39页
        3.4.2 资源环境因素第39页
        3.4.3 体制因素第39页
        3.4.4 经济发展因素第39页
        3.4.5 产业结构因素第39-40页
    3.5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组群式城市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以淄博市为例第41-52页
    4.1 城镇化发展理念第41-42页
    4.2 城镇化发展定位、目标第42-45页
        4.2.1 发展定位第42页
        4.2.2 发展目标第42-45页
    4.3 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第45-47页
        4.3.1 经济增长第46-47页
        4.3.2 核心区域的极化和扩散效应第47页
        4.3.3 制度安排与变迁第47页
    4.4 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第47-48页
        4.4.1 远期(2020 年)发展模式选择第47-48页
        4.4.2 远景(2030 年)发展模式选择第48页
    4.5 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第48-51页
        4.5.1 城镇空间演变模式第48-50页
        4.5.2 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第50-51页
    4.6 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淄博未来城镇化的发展策略第52-56页
    5.1 区域协同策略第52页
    5.2 城乡统筹策略第52页
    5.3 布局优化策略第52-53页
    5.4 产城融合发展策略第53-54页
    5.5 强化支撑策略第54页
    5.6 空间管制策略第54页
    5.7 体制机制改革策略第54-55页
    5.8 规划引控策略第55-56页
第六章 结语第56-58页
    6.1 本文结论第56页
    6.2 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公路与城镇体系间关系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下一篇:淄博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