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大青叶蝉内共生菌及营养功能研究

摘要第6-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 大青叶蝉及其危害第14-15页
        1.1 大青叶蝉的形态特征第14页
        1.2 发生特点第14-15页
        1.3 大青叶蝉的危害第15页
    2 昆虫内共生菌研究概况第15-16页
    3 叶蝉内共生菌的研究进展第16-20页
        3.1 叶蝉内共生菌的种类第17-19页
            3.1.1 初生内共生菌第17-18页
            3.1.2 次生内共生菌第18-19页
        3.2 叶蝉内共生菌的作用第19-20页
    4 昆虫体内的相关酶系第20-21页
        4.1 保护酶的作用特性第20页
        4.2 解毒酶的作用特性第20-21页
        4.3 转氨酶的作用特性第21页
    5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应用第21-22页
    6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7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大青叶蝉内共生菌的检测第24-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33页
        1.1 实验材料第24-29页
            1.1.1 实验主要试剂第24-25页
            1.1.2 实验主要仪器第25页
            1.1.3 供试虫源第25页
            1.1.4 引物名称及合成第25-29页
        1.2 方法第29-33页
            1.2.1 DNA的提取第29页
            1.2.2 PCR扩增第29-30页
            1.2.3 PCR产物的纯化第30页
            1.2.4 克隆与测序第30-31页
            1.2.5 序列分析第31-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42页
        2.1 内共生菌 16S rDNA的提取及测序结果第33-34页
        2.2 内共生菌 16S rRNA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Blast同源序列检索第34-35页
        2.3 单倍型序列特征分析第35-42页
            2.3.1 Sulcia muelleri 16S rRNA基因序列特征分析第35-38页
            2.3.2 Sodalis sp. 16S rRNA基因序列特征分析第38-39页
            2.3.3 Rickettsia sp. 16S rRNA基因序列特征分析第39-42页
        2.4 单倍型序列Gen Bank登录号第42页
        2.5 单倍型序列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42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2-48页
第三章 内共生菌在大青叶蝉中的分布第48-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54页
        1.1 材料第48-50页
            1.1.1 实验主要试剂第48页
            1.1.2 实验主要仪器第48-49页
            1.1.3 特异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与合成第49页
            1.1.4 饲养大青叶蝉植物及种植第49-50页
            1.1.5 大青叶蝉的饲养第50页
            1.1.6 大青叶蝉不同龄期的获取第50页
            1.1.7 大青叶蝉不同解剖器官的获取第50页
        1.2 方法第50-54页
            1.2.1 DNA的提取第50-51页
            1.2.2 PCR扩增第51页
            1.2.3 PCR产物的纯化第51页
            1.2.4 克隆、质粒的提取及测序第51-52页
            1.2.5 绝对定量PCR第52-53页
            1.2.6 大青叶蝉不同龄期内共生菌感染率的检测第53页
            1.2.7 大青叶蝉不同龄期共生菌拷贝数的检测第53页
            1.2.8 大青叶蝉内部器官及组织的内共生菌拷贝数的检测第53页
            1.2.9 数据分析第53-5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4-61页
        2.1 特异引物检测大青叶蝉三种内共生菌的结果第54-55页
        2.2 大青叶蝉不同龄期三种内共生菌感染率的检测第55-57页
        2.3 标准品绝对定量PCR的检测结果第57-59页
        2.4 大青叶蝉不同龄期内共生菌的拷贝数第59-60页
        2.5 大青叶蝉不同器官内共生菌的拷贝数第60-61页
    3 结论与讨论第61-62页
第四章 三种抗生素对大青叶蝉内共生菌去除效果的比较第62-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1.1 材料第62-63页
            1.1.1 实验主要试剂第62-63页
            1.1.2 供试虫源第63页
        1.2 方法第63-64页
            1.2.1 DNA的提取第63页
            1.2.2 PCR扩增第63页
            1.2.3 质粒的提取第63-64页
            1.2.4 绝对定量PCR第64页
            1.2.5 大青叶蝉内共生菌感染率的检测第64页
            1.2.6 抗生素对大青叶蝉内共生菌的影响第6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4-71页
        2.1 大青叶蝉内共生菌的检测第64-66页
        2.2 标准品绝对定量PCR的检测结果第66-68页
        2.3 抗生素处理后内共生菌拷贝数的变化第68-71页
    3 结论与讨论第71-73页
第五章 抗生素处理对大青叶蝉氨基酸和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第73-7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1.1 材料第73页
            1.1.1 实验主要试剂第73页
            1.1.2 供试虫源第73页
        1.2 方法第73-74页
            1.2.1 抗生素的处理第73-74页
            1.2.2 抗生素处理对大青叶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74页
            1.2.3 抗生素处理对大青叶蝉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第7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4-77页
        2.1 抗生素处理对大青叶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74-76页
        2.2 抗生素处理对大青叶蝉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第76-7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77-79页
第六章 抗生素处理对大青叶蝉保护酶、解毒酶及转氨酶活性的影响第79-8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9-81页
        1.1 材料第79-80页
            1.1.1 实验主要试剂第79页
            1.1.2 供试虫源第79-80页
        1.2 方法第80-81页
            1.2.1 抗生素的处理第80页
            1.2.2 抗生素处理对大青叶蝉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第80页
            1.2.3 抗生素处理对大青叶蝉体内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第80-81页
            1.2.4 抗生素处理对大青叶蝉体内主要转氨酶活性的影响第81页
        1.3 数据处理第8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1-84页
        2.1 抗生素处理对大青叶蝉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第81-82页
        2.2 抗生素处理对大青叶蝉体内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第82-83页
        2.3 抗生素处理对大青叶蝉体内主要转氨酶活性的影响第83-84页
    3 结论与讨论第84-86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86-89页
    1 主要结论第86-88页
    2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88页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第88-89页
致谢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3页
附录第103-104页
图版Ⅰ大青叶蝉不同龄期图第104-105页
图版Ⅱ 大青叶蝉内部器官或组织图第105-106页
图版Ⅲ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标准曲线图第106-107页
图版Ⅳ 大青叶蝉氨基酸检测图谱第107-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蚕丝氨酸蛋白酶BmSP142在抗病毒侵染中的作用
下一篇:第三方支付系统使用者权益保护法律研究--以支付宝为研究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