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6页 |
| 1.2.1 金矿类型的划分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9页 |
| 1.6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第19-23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31页 |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背景 | 第23-24页 |
| 2.2 区域地层 | 第24-26页 |
| 2.3 区域构造 | 第26-28页 |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28-29页 |
| 2.5 区域矿产分布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黄龙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 | 第31-43页 |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1-33页 |
| 3.1.1 矿区地层 | 第31页 |
| 3.1.2 矿区构造 | 第31-32页 |
| 3.1.3 侵入岩 | 第32-33页 |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3-37页 |
| 3.2.1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3-35页 |
| 3.2.2 矿石特征 | 第35-37页 |
| 3.3 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37-43页 |
| 3.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37-39页 |
| 3.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39-43页 |
| 第四章 矿区控矿构造分析 | 第43-63页 |
| 4.1 脆-韧性剪切带控矿特征 | 第43-55页 |
| 4.1.1 RF4-1 脆-韧性剪切带 | 第46-48页 |
| 4.1.2 RF4-2 脆-韧性剪切带 | 第48-53页 |
| 4.1.3 RF4-3 脆-韧性剪切带 | 第53-55页 |
| 4.2 矿区多期面理发育特征 | 第55-59页 |
| 4.2.1 面理期次划分及地质特征 | 第55-56页 |
| 4.2.2 S2期面理变形及控矿特征 | 第56-59页 |
| 4.3 脆-韧性剪切带控矿机制分析 | 第59-63页 |
| 第五章 黄龙矿区构造-蚀变岩相填图 | 第63-99页 |
| 5.1 构造-蚀变岩相填图方法 | 第63页 |
| 5.2 蚀变岩相地质特征 | 第63-80页 |
| 5.2.1 蚀变岩相带类型及图例的建立 | 第64-67页 |
| 5.2.2 蚀变岩相特征 | 第67-80页 |
| 5.3 构造-蚀变岩相-矿化特征 | 第80-91页 |
| 5.3.1 典型剖面构造-蚀变岩相-矿化特征 | 第80-87页 |
| 5.3.2 典型勘探线及钻孔岩芯构造-蚀变岩相-矿化特征 | 第87-91页 |
| 5.4 矿区侵入岩与成矿关系研究 | 第91-95页 |
| 5.4.1 观音河花岗闪长岩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91-93页 |
| 5.4.2 金沟矿段深部坑道云煌岩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93-95页 |
| 5.5 矿区构造-蚀变岩相图填编图及相关认识 | 第95-99页 |
| 第六章 找矿预测模型与找矿靶区 | 第99-110页 |
| 6.1 矿区找矿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9-101页 |
| 6.2 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靶区 | 第101-110页 |
|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0-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会议、科研项目 | 第119-121页 |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