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中原镇集镇滑坡概述 | 第12-18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2-14页 |
2.1.1 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变形历史 | 第12-14页 |
2.2 场区自然地理条件 | 第14-15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2.4 气象水文 | 第15-16页 |
2.4.1 气象 | 第15-16页 |
2.4.2 水文 | 第16页 |
2.5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17页 |
2.6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7-18页 |
第三章 三维复杂边坡建模方法概述 | 第18-26页 |
3.1 基于FLAC3D平台的三维滑坡建模 | 第18-22页 |
3.2 基于Midas Gts Nx平台的三维滑坡建模 | 第22-23页 |
3.3 基于GOCAD平台的三维滑坡建模 | 第23-26页 |
第四章 基于FLAC3D平台非饱和渗流函数的开发 | 第26-31页 |
4.1 降雨入渗过程 | 第26页 |
4.2 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原理[9] | 第26-28页 |
4.3 FLAC3D中非饱和-饱和降雨入渗过程的实现 | 第28-31页 |
第五章 数值模拟在中原镇集镇滑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31-55页 |
5.1 边坡稳定系数 | 第31页 |
5.2 强度折减法的原理及使用范围 | 第31-32页 |
5.3 天然工况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 第32-39页 |
5.3.1 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5.3.2 本构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 第32-33页 |
5.3.3 初始应力场的生成 | 第33-34页 |
5.3.4 天然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计算方案 | 第34-39页 |
5.4 降雨工况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39-54页 |
5.4.1 降雨工况下利用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稳定性(方案一) | 第40-41页 |
5.4.2 降雨(饱和)工况下计算滑坡稳定性(方案二) | 第41-44页 |
5.4.3 降雨(饱和-非饱和)工况下计算滑坡稳定性(方案三) | 第44-51页 |
5.4.4 基于Midas软件非饱和渗流模块的边坡渗流场变化分析 | 第51-54页 |
5.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 第55-56页 |
6.1 发展变化趋势 | 第55页 |
6.2 危害性预测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6-58页 |
7.1 结论 | 第56页 |
7.2 建议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