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3页 |
一、问题与意义 | 第8-9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三、本文的结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对革命法庭的历史回顾 | 第13-18页 |
第一节 君主立宪派时期的法国司法体制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革命法庭的成立、恢复与强化 | 第14-16页 |
第三节 革命法庭的消亡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革命法庭的组织结构、诉讼程序与突出特点 | 第18-28页 |
第一节 1793年 3 月10日法令下的革命法庭 | 第18-21页 |
一、法令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二、对该法令的评价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救国委员会与《嫌疑分子法》 | 第21-25页 |
一、关于建立救国委员会的法令 | 第21页 |
二、颁布《嫌疑分子法》的背景 | 第21-22页 |
三、《嫌疑分子法》的内容 | 第22-24页 |
四、《嫌疑分子法》的负面影响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牧月22日法令”下的革命法庭 | 第25-28页 |
一、颁布“牧月22日法令”的背景 | 第25页 |
二、“牧月22日法令”的内容以及对革命法庭的影响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革命法庭的“卡理斯玛”特质与“美德” | 第28-48页 |
第一节 革命法庭与“卡理斯玛”式革命领袖的沉浮——以审判马拉为例 | 第29-34页 |
一、吉伦特派起诉马拉 | 第29-30页 |
二、革命法庭成就马拉 | 第30-33页 |
三、马拉被刺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卡理斯玛领袖的承继及其与美德的结合——以审判丹东为视角 | 第34-42页 |
一、谁能继承马拉 | 第34-36页 |
二、“美德”与司法的非理性 | 第36-38页 |
三、丹东受审 | 第38-39页 |
四、“人民的司法”与“合法的司法”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卡理斯玛领袖的权力顶峰及最终覆灭——以热月政变为终点 | 第42-48页 |
一、罗氏到达顶峰 | 第42-44页 |
二、非理性司法的最终崩溃 | 第44-48页 |
结语 | 第48-52页 |
附录:法国共和历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