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理论的北京市商品住宅价格因素分析及预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2 可能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商品住宅价格概述 | 第17-25页 |
2.1 商品住宅的概念 | 第17页 |
2.2 商品住宅价格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 商品住宅价格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3.1 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 | 第18页 |
2.3.2 商品住宅生产价格构成 | 第18-20页 |
2.3.3 商品住宅均衡价格理论 | 第20-22页 |
2.4 北京市商品住宅价格现状 | 第22-25页 |
2.4.1 商品住宅价格发展态势 | 第22-23页 |
2.4.2 商品住宅价格调控阶段 | 第23-25页 |
第3章 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25-30页 |
3.1 需求因素分析 | 第25-26页 |
3.1.1 人口因素 | 第25页 |
3.1.2 收入水平 | 第25-26页 |
3.2 供给因素 | 第26-27页 |
3.2.1 土地成本 | 第26页 |
3.2.2 建安成本 | 第26页 |
3.2.3 投资规模 | 第26-27页 |
3.3 环境因素 | 第27-28页 |
3.3.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7页 |
3.3.2 物价水平 | 第27页 |
3.3.3 城市化水平 | 第27-28页 |
3.3.4 房地产赋税 | 第28页 |
3.4 其他因素 | 第28页 |
3.5 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28-30页 |
第4章 北京市商品住宅价格预测及实证分析 | 第30-48页 |
4.1.灰色GM(1,1)模型介绍和计算步骤 | 第30-34页 |
4.1.1 灰色GM(1,1)模型介绍 | 第30页 |
4.1.2 灰色GM(1,1)预测计算步骤 | 第30-32页 |
4.1.3 灰色GM(1,1)模型检验步骤 | 第32-34页 |
4.2 灰色关联度模型介绍和计算步骤 | 第34-36页 |
4.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介绍 | 第34-35页 |
4.2.2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计算步骤 | 第35-36页 |
4.3 基于北京市商品住宅均价数据的灰色预测 | 第36-41页 |
4.3.1 灰色GM(1,1)预测 | 第36-37页 |
4.3.2 模型精度检验 | 第37-38页 |
4.3.3 残差GM(1,1)模型预测 | 第38-40页 |
4.3.4 北京市商品住宅价格预测 | 第40-41页 |
4.3.5 小结 | 第41页 |
4.4 基于北京市房地产数据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41-48页 |
4.4.1 数据的选取 | 第41-42页 |
4.4.2 初始数据无量纲处理 | 第42-43页 |
4.4.3 灰色关联度的确定 | 第43-47页 |
4.4.4 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48-53页 |
5.1 完善信贷政策 | 第48-49页 |
5.1.1 加强开发贷款和购房贷款的审核力度 | 第48页 |
5.1.2 加强对开发商开发贷款的用途管理 | 第48页 |
5.1.3 为购房贷款者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 第48-49页 |
5.1.4 加强信贷差以异优化住宅供需结构 | 第49页 |
5.2 完善房地产税收政策 | 第49-51页 |
5.2.1 完善交易环节税收政策 | 第49-50页 |
5.2.2 完善保有环节税收政策 | 第50页 |
5.2.3 继续降低租赁型房屋的税负 | 第50-51页 |
5.3 完善土地政策 | 第51-53页 |
5.3.1 改进土地经营方式 | 第51页 |
5.3.2 提高土地供给效益 | 第51-52页 |
5.3.3 完善“招拍挂”土地出让制度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