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SDN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分析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外面向SDN的入侵防御与取证方法综述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第15-22页 |
2.1 软件定义网络 | 第15-17页 |
2.1.1 SDN架构简述 | 第15-16页 |
2.1.2 OpenFlow | 第16页 |
2.1.3 SDN控制器 | 第16-17页 |
2.2 入侵防御技术 | 第17-19页 |
2.2.1 入侵防御技术概述 | 第17-18页 |
2.2.2 入侵防御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 第18-19页 |
2.3 取证技术 | 第19-21页 |
2.3.1 取证技术概述 | 第19-20页 |
2.3.2 取证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面向SDN的入侵防御与取证方法 | 第22-29页 |
3.1 传统入侵防御系统模型 | 第22页 |
3.2 目标与挑战 | 第22-24页 |
3.2.1 挑战 | 第23页 |
3.2.2 目标 | 第23-24页 |
3.3 面向SDN的入侵防御与取证系统整体设计 | 第24-28页 |
3.3.1 场景描述 | 第24-25页 |
3.3.2 交互模式 | 第25-27页 |
3.3.3 整体架构设计 | 第27-28页 |
3.3.4 假设情况 | 第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面向SDN的入侵防御方法设计 | 第29-39页 |
4.1 入侵防御模块整体设计 | 第29页 |
4.2 模块功能介绍 | 第29-30页 |
4.3 基于分片的负载优化方案 | 第30-35页 |
4.3.1 负载均衡概念 | 第30-31页 |
4.3.2 网络虚拟化技术 | 第31-32页 |
4.3.3 基于分片的负载优化技术 | 第32-34页 |
4.3.4 负载均衡策略设计 | 第34-35页 |
4.4 控制节点控制策略设计 | 第35-37页 |
4.5 入侵防御模块的工作流程 | 第37-3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面向SDN的取证方法设计 | 第39-48页 |
5.1 传统取证方法与面向SDN取证方法的比较 | 第39-40页 |
5.2 拓扑感知 | 第40-41页 |
5.3 流表收集方法 | 第41-42页 |
5.4 基于流表的路径图溯源算法 | 第42-47页 |
5.4.1 规则节点的定义 | 第43页 |
5.4.2 回溯算法与前溯算法 | 第43-45页 |
5.4.3 溯源算法实例 | 第45-47页 |
5.5 取证分析模块的工作流程 | 第4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原型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第48-57页 |
6.1 实验环境 | 第48页 |
6.2 入侵防御模块性能分析 | 第48-53页 |
6.2.1 交互模式测试 | 第48-50页 |
6.2.2 分片性能测试 | 第50-51页 |
6.2.3 攻击防御功能测试 | 第51-53页 |
6.3 取证模块性能分析 | 第53-55页 |
6.4 控制器整体性能测试 | 第55-5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7.1 总结 | 第57-58页 |
7.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2-63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63-64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