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 绪论 | 第11-14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11-13页 |
(三)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二 劳动保障监察概述 | 第14-20页 |
(一) 劳动保障监察的建立和发展 | 第14-16页 |
1 国外劳动保障监察的建立和发展 | 第14-15页 |
2 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的建立和发展 | 第15-16页 |
(二) 劳动保障监察的内涵 | 第16-17页 |
1 劳动保障监察的含义 | 第16页 |
2 劳动保障监察的性质 | 第16-17页 |
3 劳动保障监察的特征 | 第17页 |
(三) 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的实施机制 | 第17-20页 |
1 劳动保障监察管辖 | 第17页 |
2 劳动保障监察形式 | 第17-18页 |
3 劳动保障监察权限 | 第18-19页 |
4 劳动保障监察程序 | 第19-20页 |
三 劳动保障监察存在的问题 | 第20-25页 |
(一) 基础建设不足 | 第20-21页 |
1 队伍建设不足 | 第20-21页 |
2 经费投入不足 | 第21页 |
(二) 执法面临多重难题 | 第21-22页 |
1 执法干扰问题 | 第21页 |
2 执行难问题 | 第21-22页 |
3 执法效果不佳 | 第22页 |
4 难以应对新情况的挑战 | 第22页 |
(三) 职能履行不全面 | 第22-23页 |
1 监察内容不全面 | 第22-23页 |
2 预防性职能履行不充分 | 第23页 |
(四) 与其他部门关系不畅 | 第23-25页 |
1 与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出现权责交叉 | 第23-24页 |
2 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处理 | 第24-25页 |
四 劳动保障监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一) 法律层面的原因 | 第25-26页 |
1 立法层次低 | 第25页 |
2 法律界定不清晰 | 第25页 |
3 相关法律建设滞后 | 第25-26页 |
(二)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内部原因 | 第26-27页 |
1 属地化设置 | 第26页 |
2 不合理监察理念的存在 | 第26-27页 |
(三) 劳动保障监察外部环境的原因 | 第27-30页 |
1 对劳动保障监察需求和要求的持续增加 | 第27页 |
2 劳动者依法维权观念不足 | 第27-28页 |
3 用人单位与执法机构之间的博弈 | 第28-29页 |
4 工会组织未有效发挥应有作用 | 第29页 |
5 劳动保障政策取向需要加以平衡 | 第29-30页 |
五 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的对策建议 | 第30-38页 |
(一) 合理定位,明确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职能范围 | 第30-31页 |
1 强调劳动权益保障与劳动就业保障同等重要的地位 | 第30页 |
2 合理确定劳动保障监察的功能定位 | 第30页 |
3 增设立法建议职能 | 第30-31页 |
(二) 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律体系 | 第31-32页 |
1 研究制定《劳动监察法》 | 第31页 |
2 增设相关法律条款 | 第31-32页 |
(三)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基础建设 | 第32-33页 |
1 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 | 第32页 |
2 创新人员培训机制 | 第32页 |
3 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 | 第32-33页 |
(四) 多措并举,有效提升监察执法效能 | 第33-35页 |
1 落实和完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制度 | 第33-34页 |
2 建立重大劳动保障违法事件社会公布制度 | 第34页 |
3 推广“一诉全查”的执法方式 | 第34页 |
4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 第34-35页 |
5 强化预防性职能措施 | 第35页 |
(五) 优化环境,构筑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外部助力系统 | 第35-38页 |
1 引导劳动者合法有效维权 | 第35-36页 |
2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 第36页 |
3 协调好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的关系 | 第36页 |
4 在明晰职责的基础上加强部门联合 | 第36-38页 |
结论 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发展展望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5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