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 1.1 背景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2-13页 |
| 1.3 本研究的主要方案与内容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医学图像的融合 | 第15-29页 |
| 2.1 医学图像融合的必要性 | 第15页 |
| 2.2 图像融合的核心问题 | 第15-16页 |
| 2.3 医学图像配准的原理及分类 | 第16-20页 |
| 2.3.1 配准的原理 | 第16-17页 |
| 2.3.2 医学图像配准的分类方法 | 第17-20页 |
| 2.4 图像的融合及融合显示 | 第20-21页 |
| 2.5 图像的配准与融合显示的主要步骤 | 第21-27页 |
| 2.5.1 标识确定的配准方法 | 第22-23页 |
| 2.5.2 几何变换 | 第23-24页 |
| 2.5.3 优化计算 | 第24-27页 |
| 2.6 医学图像配准的评估 | 第27页 |
| 2.7 医学图像融合的应用 | 第27-29页 |
| 第3章 病例选择、定位装置的制作及图像采集 | 第29-40页 |
| 3.1 喉癌的诊断 | 第29页 |
| 3.2 喉癌的CT、MRI检查及评价 | 第29-30页 |
| 3.3 喉癌的放射治疗 | 第30页 |
| 3.3.1 术前放疗指征 | 第30页 |
| 3.3.2 术后放疗指征 | 第30页 |
| 3.4 CT、MRI图像融合对喉癌放疗的帮助 | 第30-31页 |
| 3.5 实验设计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 3.6 一般临床资料 | 第32-33页 |
| 3.6.1 病例入组标准 | 第32页 |
| 3.6.2 病例剔除标准 | 第32-33页 |
| 3.7 CT、MRI扫描定位时误差产生的原因 | 第33页 |
| 3.8 CT、MRI扫描定位时的误差控制 | 第33页 |
| 3.9 体架、头颈间膜的制作 | 第33-34页 |
| 3.10 CT模拟定位及图像获取 | 第34-37页 |
| 3.10.1 CT模拟定位、摆位要求 | 第34-35页 |
| 3.10.2 图像采集的方法 | 第35-37页 |
| 3.11 MRI扫描下的摆位和图像获取 | 第37-38页 |
| 3.11.1 MRI扫描的摆位要求 | 第37页 |
| 3.11.2 MRI图像采集 | 第37-38页 |
| 3.11.3 脂溶性维生素胶丸替换铅珠的误差控制 | 第38页 |
| 3.12 6 个铅珠点选择在两个水平线上的说明 | 第38页 |
| 3.13 自制体位固定装置小结 | 第38-39页 |
| 3.14 自制体位固定装置设计目的 | 第39-40页 |
| 第4章 CT、MRI图像融合和靶区勾画 | 第40-48页 |
| 4.1 使用Varian TPS进行图像融合 | 第40页 |
| 4.2 应用互信息法配准融合图像 | 第40-42页 |
| 4.2.1 互信息定义 | 第41-42页 |
| 4.2.2 互信息应用于CT、MRI图像的配准原理 | 第42页 |
| 4.3 CT、MRI图像融合的过程步骤 | 第42-43页 |
| 4.4 自制体位固定装置对图像融合质量的帮助 | 第43-46页 |
| 4.5 GTV靶区勾画 | 第46-48页 |
| 第5章 CT、MRI图像融合的误差和靶区体积分析 | 第48-58页 |
| 5.1 数据统计与统计学分析 | 第48-56页 |
| 5.1.1 CT、MRI图像融合误差数据统计 | 第48-50页 |
| 5.1.2 CT、MRI图像融合体积数据统计 | 第50-51页 |
| 5.1.3 统计学方法 | 第51页 |
| 5.1.4 数据分析 | 第51-56页 |
| 5.2 结果讨论 | 第56-5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