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5页 |
1.1 微藻的特性及经济价值 | 第12页 |
1.2 微藻选育的现状 | 第12-13页 |
1.3 球等鞭金藻的研究历史及其生活史 | 第13-1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球等鞭金藻固体平板培养基生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22页 |
2.1 前言 | 第15页 |
2.2 材料及方法 | 第15-17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16-17页 |
2.2.3 平板涂布方法 | 第17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1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2.3.1 琼脂浓度、培养基和氮源对球等鞭金藻固体平板生长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2 维生素和抗生素对球等鞭金藻固体平板生长的影响 | 第18-19页 |
2.4 讨论 | 第19-21页 |
2.4.1 琼脂浓度、培养基和氮源的分析 | 第19-20页 |
2.4.2 抗生素和维生素的抑制作用 | 第20-21页 |
2.5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不同品系球等鞭金藻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 第22-32页 |
3.1 前言 | 第22页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2-24页 |
3.2.1 品系及培养条件 | 第22-23页 |
3.2.2 18S rDNA的测序 | 第23页 |
3.2.3 生长数据的记录 | 第23页 |
3.2.4 生物量浓度测量 | 第23-24页 |
3.2.5 脂肪酸甲酯(FAME)的分析 | 第24页 |
3.2.6 统计分析 | 第2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3.3.1 18S rDNA序列与进化树的构建 | 第24-25页 |
3.3.2 生长阶段的比较 | 第25-26页 |
3.3.3 生物量的比较 | 第26-27页 |
3.3.4 总脂肪酸含量的比较 | 第27页 |
3.3.5 脂肪酸组分的比较 | 第27-29页 |
3.3.6 细胞终密度、生物量与总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页 |
3.4 讨论 | 第29-31页 |
3.4.1 种属关系 | 第29页 |
3.4.2 生长和生物量 | 第29-30页 |
3.4.3 总脂肪酸含量 | 第30页 |
3.4.4 脂肪酸 | 第30-31页 |
3.4.5 细胞终密度、生物量与总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 | 第31页 |
3.4.6 遗传变异 | 第31页 |
3.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高DHA和EPA含量球等鞭金藻品系的定向选育 | 第32-47页 |
4.1 前言 | 第32-33页 |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3-3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4.2.2 胶群相的获得 | 第34页 |
4.2.3 模拟自交系F1以及模拟杂交系F1的建立 | 第34页 |
4.2.4 F1代个体的生长、光合作用效率、脂肪酸组成与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34-36页 |
4.2.5 模拟自交系F2代个体的获得 | 第36页 |
4.2.6 F2代个体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6页 |
4.3.1 F1代个体光合作用效率的测量 | 第37-40页 |
4.3.2F1代个体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4.3.3 F1代个体生长的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4.3.4 F1代个体的脂肪含量的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4.3.5 F2代个体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 | 第43-45页 |
4.3.6 球等鞭金藻品系的选育结果 | 第45-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