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庄油田低渗透储层特征与化学驱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2 区域地质及勘探背景 | 第10-21页 |
2.1 地理与构造位置 | 第10页 |
2.2 构造背景 | 第10-11页 |
2.3 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11-14页 |
2.3.1 构造格局 | 第11-12页 |
2.3.2 断层分级及特征 | 第12-13页 |
2.3.3 构造演化 | 第13-14页 |
2.4 地层层序 | 第14-15页 |
2.5 沉积特征 | 第15-19页 |
2.5.1 沉积相分布 | 第15-18页 |
2.5.2 主要含油砂层组的沉积微相 | 第18-19页 |
2.6 石油勘探概况 | 第19-21页 |
3 低渗透储层特征 | 第21-40页 |
3.1 低渗透储层分布 | 第21-23页 |
3.2 岩石学特征 | 第23-25页 |
3.2.1 碎屑成分与结构 | 第24页 |
3.2.2 填隙物成分与结构 | 第24页 |
3.2.3 母岩的性质 | 第24-25页 |
3.3 储集空间类型 | 第25-26页 |
3.4 孔隙结构 | 第26-28页 |
3.4.1 孔隙特征 | 第26-27页 |
3.4.2 喉道特征 | 第27页 |
3.4.3 压汞特征 | 第27-28页 |
3.5 非均质性 | 第28-30页 |
3.6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第30-37页 |
3.6.1 地温与地层水地化特征 | 第30-31页 |
3.6.2 地层水地球化学演化 | 第31页 |
3.6.3 成岩作用 | 第31-37页 |
3.7 含油性 | 第37-40页 |
4 典型区块精细油藏描述 | 第40-90页 |
4.1 典型区块确定 | 第40-41页 |
4.2 构造特征再认识 | 第41-49页 |
4.3 储层特征再认识 | 第49-70页 |
4.4 储量复算 | 第70-73页 |
4.5 三维地质建模 | 第73-80页 |
4.6 油藏特征 | 第80-83页 |
4.7 剩余油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 第83-90页 |
5 低渗透储层化学驱潜力 | 第90-105页 |
5.1 化学驱室内实验 | 第90-96页 |
5.2 化学驱数值模拟 | 第96-100页 |
5.3 低渗透储层二元驱注入性现场试验 | 第100-102页 |
5.4 王龙庄油田低渗透储层二元驱潜力 | 第102-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