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1 关于市容环境管理模式的研究 | 第9页 |
1.2.2 关于市容环境管理的研究 | 第9-10页 |
1.2.3 关于市容环境管理文献的研究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1 市容 | 第12页 |
2.1.2 市容环境管理的内涵 | 第12-13页 |
2.2 市容环境管理的理论依据 | 第13-16页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3-14页 |
2.2.2 城市治理理论 | 第14页 |
2.2.3 市容环境管理 | 第14-16页 |
3 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现状 | 第16-19页 |
3.1 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管理的现状 | 第16-17页 |
3.1.1 巴南区区情 | 第16页 |
3.1.2 市容环境管理现状 | 第16-17页 |
3.2 市容管理的难点及特点 | 第17-19页 |
3.2.1 市容管理的难点 | 第17-18页 |
3.2.2 市容管理的特点 | 第18-19页 |
4 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的问卷调查 | 第19-30页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19页 |
4.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第19-20页 |
4.2.1 问卷的发放方式 | 第19页 |
4.2.2 问卷的试测 | 第19-20页 |
4.3 调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第20-30页 |
4.3.1 样本结构分析 | 第20页 |
4.3.2 数据分析 | 第20-30页 |
5 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的问题分析 | 第30-34页 |
5.1 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5.2 影响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管理的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6 地区市容环境管理经验及其借鉴 | 第34-38页 |
6.1 国内市容环境管理的区域案例参考 | 第34-36页 |
6.1.1 河北唐山市城中区 | 第34页 |
6.1.2 湖北荆门市城中区 | 第34-35页 |
6.1.3 广西柳州市城中区 | 第35页 |
6.1.4 重庆市梁平县 | 第35-36页 |
6.2 地区市容环境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6-38页 |
7 重庆市巴南区提升市容环境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38-46页 |
7.1 逐步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第38-39页 |
7.1.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第38页 |
7.1.2 修订现有法律法规 | 第38-39页 |
7.1.3 法律法规制定部门配合联动机制 | 第39页 |
7.1.4 法律法规建立公民信用体系 | 第39页 |
7.2 创新管理模式健全体制机制 | 第39-42页 |
7.2.1 采取网格精细化管理模式 | 第39-40页 |
7.2.2 市容环境“门前四包” | 第40-41页 |
7.2.3 引入政府购买管理服务的创新模式 | 第41-42页 |
7.2.4 人性化管理 | 第42页 |
7.3 建立督查考核机制 | 第42-44页 |
7.3.1 以督查考核促进市容环境管理 | 第42-43页 |
7.3.2 多措并举,提升考核成效 | 第43页 |
7.3.3 有效的管理考评机制 | 第43-44页 |
7.4 多方举措提高公众参与度 | 第44-46页 |
7.4.1 引入公众参与 | 第44页 |
7.4.2 发挥好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 第44-45页 |
7.4.3 发挥好社会组织的能动作用 | 第45页 |
7.4.4 大力发挥媒体的作用 | 第45-46页 |
8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巴南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