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厦门中山路与台北迪化街空间形态比较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24页
    1.1 研究背景与对象第8-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对象第8-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第11-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研究范围第12-13页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第13-16页
        1.4.1 相关概念第13-14页
        1.4.2 相关理论第14-16页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6-21页
        1.5.1 国外研究概况第16-19页
        1.5.2 大陆地区研究概况第19-20页
        1.5.3 台湾地区研究概况第20-21页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1-24页
        1.6.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6.2 研究框架第22-24页
第2章 厦门中山路与台北迪化街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第24-68页
    2.1 街区风貌第24-33页
        2.1.1 厦门中山路街区风貌第24-28页
        2.1.2 台北迪化街街区风貌第28-33页
    2.2 街巷空间第33-54页
        2.2.1 厦门中山路街巷空间第33-43页
        2.2.2 台北迪化街街巷空间第43-54页
    2.3 临街立面第54-66页
        2.3.1 厦门中山路临街立面第54-61页
        2.3.2 台北迪化街临街立面第61-66页
    2.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3章 厦门中山路与台北迪化街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比较第68-88页
    3.1 街区风貌比较第68-73页
        3.1.1 风貌形成阶段第68-69页
        3.1.2 风貌发展阶段第69-71页
        3.1.3 风貌稳定阶段第71-73页
    3.2 街巷空间要素比较第73-79页
        3.2.1 街道结构第73-75页
        3.2.2 街巷节点第75-77页
        3.2.3 街巷空间尺度第77-79页
    3.3 沿街建筑空间要素比较第79-87页
        3.3.1 历史建筑类型第79-80页
        3.3.2 沿街建筑立面第80-86页
        3.3.3 沿街骑楼形成的柱廊空间第86-87页
    3.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4章 厦门中山路与台北迪化街空间形态影响要素第88-110页
    4.1 自然要素第88-91页
        4.1.1 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自然要素第88-89页
        4.1.2 台北迪化街历史街区自然要素第89-91页
    4.2 历史沿革第91-94页
        4.2.1 厦门历史沿革第91-93页
        4.2.2 台北历史沿革第93-94页
    4.3 城市建设第94-101页
        4.3.1 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城市建设第94-98页
        4.3.2 台北迪化街历史街区城市建设第98-101页
    4.4 保护政策第101-108页
        4.4.1 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保护政策第101-105页
        4.4.2 台北迪化街历史街区保护政策第105-108页
    4.5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5章 厦门中山路与台北迪化街空间形态影响要素比较第110-122页
    5.1 自然要素比较第110-112页
        5.1.1 地理位置第110页
        5.1.2 气候条件第110-111页
        5.1.3 河流水系第111-112页
    5.2 历史沿革比较第112-115页
        5.2.1 古代时期第112页
        5.2.2 近代时期第112-113页
        5.2.3 现代时期第113-115页
    5.3 城市建设比较第115-118页
        5.3.1 开埠时期第115-116页
        5.3.2 厦门的现代改造与台北的日本殖民时期第116-117页
        5.3.3 战后时期第117-118页
    5.4 保护政策比较第118-121页
        5.4.1 平面控制区划第118-119页
        5.4.2 建筑风貌保护第119页
        5.4.3 空间形态第119-121页
    5.5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6章 结语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个人简历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CADE的CBTC联锁建模与验证
下一篇:高速动车悬挂系统的故障特征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