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稳定匹配理论对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作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思路、重点、难点、创新点第16-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页
        1.3.2 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第16页
        1.3.3 创新点及不足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2章 稳定匹配理论概述第19-29页
    2.1 稳定匹配理论的内涵第19-20页
    2.2 稳定匹配理论的基本内容第20-26页
        2.2.1 在冲突中寻求合作第20-22页
        2.2.2 形成人与资源的稳定合作第22-25页
        2.2.3 确保稀缺资源的持续合作第25-26页
    2.3 稳定匹配理论的特征第26-29页
        2.3.1 匹配的有效性第26页
        2.3.2 匹配的稳定性第26页
        2.3.3 匹配的持续性第26-29页
第3章 从稳定匹配的视角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第29-43页
    3.1 我国大学生就业缺乏系统性第29-35页
        3.1.1 大学生就业系统性的缺乏不利于高校教育结构转变第29-31页
        3.1.2 大学生就业系统性的缺乏不利于用人单位合理选拔人才第31-32页
        3.1.3 大学生就业系统性的缺乏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第32-35页
    3.2 我国大学生就业缺乏持久性第35-39页
        3.2.1 我国大学生就业持久性的缺乏影响社会信任第36-37页
        3.2.2 我国大学生就业持久性的缺乏影响社会合作第37-39页
    3.3 我国大学生就业缺乏效益性第39-43页
        3.3.1 大学生就业效益性的缺失影响长期的岗位供应第39-40页
        3.3.2 大学生就业效益性的缺失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第40-43页
第4章 运用稳定匹配理论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发展第43-54页
    4.1 形成系统性的就业服务体系第43-48页
        4.1.1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第44-45页
        4.1.2 建立信息整合的平台第45-47页
        4.1.3 构建沟通机制第47-48页
    4.2 形成以人为本的就业观念第48-51页
        4.2.1 关注人的需求第49-51页
        4.2.2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51页
    4.3 形成长期的就业规划第51-54页
        4.3.1 明确就业率与就业稳定的关系第51-52页
        4.3.2 改进就业质量评价机制第52-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数学方法解释生物学概念的活动教学研究
下一篇:糖尿病足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