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2.1 奶牛分娩应激综合症 | 第14-15页 |
1.2.2 奶牛难产的概念和原因 | 第15页 |
1.2.3 难产对奶牛的影响 | 第15-18页 |
1.2.4 动物疼痛识别与评估 | 第18-21页 |
1.2.5 难产疼痛的缓解 | 第21-22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2-23页 |
1.4 创新点 | 第23-2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行为的影响 | 第25-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药品 | 第25页 |
2.1.2 试验动物 | 第25-26页 |
2.1.3 试验设计 | 第26页 |
2.1.4 饲养管理 | 第26-28页 |
2.1.5 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1.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2.2.1 躺卧时间 | 第28-29页 |
2.2.2 反刍行为 | 第29-30页 |
2.2.3 站立时间 | 第30-31页 |
2.2.4 行走时间 | 第31页 |
2.2.5 饮水时间 | 第31-32页 |
2.2.6 举尾次数 | 第32页 |
2.2.7 摩擦次数 | 第32-33页 |
2.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采食量、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 第34-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1 药品 | 第34页 |
3.1.2 试验动物 | 第34-35页 |
3.1.3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3.1.4 饲养管理 | 第35页 |
3.1.5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35-36页 |
3.1.6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3.2.1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采食量影响 | 第36-38页 |
3.2.2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38-41页 |
3.2.3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健康状况的影响 | 第41-44页 |
3.2.4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体况的影响 | 第44页 |
3.2.5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体温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7-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4.1.1 药品 | 第47页 |
4.1.2 试验动物 | 第47-48页 |
4.1.3 试验设计 | 第48页 |
4.1.4 饲养管理 | 第48页 |
4.1.5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48-50页 |
4.1.6 统计分析 | 第5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4.2.1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 第50-51页 |
4.2.2 血清急性期蛋白 | 第51-52页 |
4.2.3 血清激素水平 | 第52-54页 |
4.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瘤胃发酵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55-6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5.1.1 药品 | 第55页 |
5.1.2 试验动物 | 第55-56页 |
5.1.3 试验设计 | 第56页 |
5.1.4 饲养管理 | 第56页 |
5.1.5 试验方法与测定指标 | 第56-57页 |
5.1.6 统计分析 | 第5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5.2.1 瘤胃pH值 | 第57-58页 |
5.2.2 瘤胃NH3-N浓度 | 第58-59页 |
5.2.3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 | 第59-63页 |
5.2.4 表观消化率 | 第63-64页 |
5.3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总结 | 第65-70页 |
6.1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行为的影响 | 第65-66页 |
6.2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采食量、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 第66-67页 |
6.3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67-68页 |
6.4 镇痛管理对难产奶牛产后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6.5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