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

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番茄品种Cd吸收、富集的影响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4-28页
    1.1 土壤中Cd的来源及全球农田Cd污染现状第14-15页
        1.1.1 土壤中Cd的来源第14页
        1.1.2 全球农田Cd污染现状第14-15页
    1.2 Cd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5-16页
        1.2.1 Cd对植物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15-16页
        1.2.2 植物对Cd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第16页
    1.3 Cd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第16-18页
        1.3.1 Cd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第17页
        1.3.2 Cd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17-18页
    1.4 土壤Cd污染治理和修复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8-25页
        1.4.1 工程法第18-19页
        1.4.2 化学法第19-20页
        1.4.3 植物修复第20-22页
        1.4.4 微生物修复第22-23页
        1.4.5 农艺调控方法第23-25页
    1.5 展望第25-28页
第2章 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第28-32页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8-29页
    2.2 研究内容第29页
        2.2.1 土培试验第29页
        2.2.2 大田试验第29页
    2.3 技术路线第29-31页
    2.4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31-32页
第3章 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联合修复对番茄抗性、Cd含量的影响第32-4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3.1.1 供试材料第32页
        3.1.2 试验方法第32页
        3.1.3 测定方法第32-3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4-43页
        3.2.1 番茄生物量第34-35页
        3.2.2 抗氧化酶活性第35-36页
        3.2.3 丙二醛第36-37页
        3.2.4 果实Cd形态第37页
        3.2.5 植株Cd含量及积累量第37-40页
        3.2.6 番茄果实品质第40-41页
        3.2.7 番茄根尖超显微结构第41-43页
    3.3 讨论第43-46页
    3.4 小结第46-48页
第4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黑麦草抗性、Cd吸收富集的影响第48-5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8-51页
        4.2.1 生物量第48页
        4.2.2 丙二醛和抗氧化酶活性第48-49页
        4.2.3 黑麦草地上部Cd形态第49-50页
        4.2.4 Cd含量及积累量第50-51页
    4.3 讨论第51-52页
    4.4 小结第52-54页
第5章 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联合修复土壤Cd污染的大田应用第54-7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5.1.1 供试材料第54页
        5.1.2 试验方法第54页
        5.1.3 测定方法第54-5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6-65页
        5.2.1 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生物量的影响第56-57页
        5.2.2 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品质的影响第57-59页
        5.2.3 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株中Cd含量及Cd积累量的影响第59-60页
        5.2.4 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pH的影响第60页
        5.2.5 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60-61页
        5.2.6 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61-62页
        5.2.7 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中Cd形态及Cd含量的影响第62-63页
        5.2.8 番茄各部位Cd与土壤中全Cd及其形态的相关性第63-64页
        5.2.9 丛枝菌根真菌对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第64-65页
        5.2.10 丛枝菌根真菌对黑麦草Cd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第65页
    5.3 讨论第65-68页
    5.4 小结第68-70页
第6章 全文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致谢第80-82页
参与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影响A商业地产项目客户偏好与定位因素分析
下一篇:All-on-four无牙颌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