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陆路、公路运输经济论文--中国陆路、公路运输经济论文

“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投资控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二章 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相关理论第15-23页
    2.1“BOT+EPC”模式第15-16页
    2.2 投资控制基本理论第16-17页
    2.3 项目治理相关理论第17-19页
        2.3.1 项目治理第17-18页
        2.3.2 合同治理与关系治理第18-19页
    2.4 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第19-22页
        2.4.1 社会网络分析第19-20页
        2.4.2 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内容第20页
        2.4.3 社会网络分析的计算指标体系第20-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问题分析第23-33页
    3.1 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重要性分析第23页
    3.2 高速公路“BOT+EPC”项目与传统项目投资控制对比分析第23-24页
    3.3 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特点分析第24-26页
    3.4 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存在问题分析第26-32页
        3.4.1 法律法规不完善第26-28页
        3.4.2 界面冲突第28-30页
        3.4.3 项目文化建设推行缓慢第30页
        3.4.4 信息沟通不到位第30-32页
    3.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基于合同治理的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第33-50页
    4.1 高速公路“BOT+EPC”项目组织特征分析第34-35页
    4.2 高速公路“BOT+EPC”项目合同特征分析第35-37页
    4.3 基于合同治理的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重要性分析第37-38页
    4.4 基于合同治理的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第38-49页
        4.4.1 基于合同治理的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框架第38-40页
        4.4.2 责任——风险分担第40-42页
        4.4.3 权利——控制权配置第42-44页
        4.4.4 利益——合同价款的拟定第44-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基于关系治理的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第50-61页
    5.1 关系治理与合同治理的互补性分析第50-53页
    5.2 基于关系治理的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优势分析第53-55页
        5.2.1“BOT+EPC”模式的特点分析第53-54页
        5.2.2 基于关系治理的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优势分析第54-55页
    5.3 基于关系治理的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第55-60页
        5.3.1 基于高速公路“BOT+EPC”项目特征的关系治理框架构建第56页
        5.3.2 目标一致第56-58页
        5.3.3 信息共享第58-59页
        5.3.4 伙伴关系第59页
        5.3.5 项目组织文化第59-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基于SNA的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第61-85页
    6.1 基于SNA的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研究的作用分析第62-63页
    6.2 高速公路“BOT+EPC”项目利益相关方投资控制系统关系网络构建第63-72页
        6.2.1 网络节点确定第63-65页
        6.2.2 网络关系的确定第65-72页
    6.3 基于SNA的高速公路“BOT+EPC”项目投资控制策略第72-73页
    6.4 案例分析第73-84页
        6.4.1 项目背景第74页
        6.4.2 项目概况第74-75页
        6.4.3 社会关系网络模型的构建第75-80页
        6.4.4 社会关系网络模型的分析第80-83页
        6.4.5 案例应用效果及建议第83-84页
    6.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85-87页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第85页
    7.2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85-86页
    7.3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第86页
    7.4 展望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附录A第91-98页
附录B第98-9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s-CRP与cTnI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基于CPAC的开放式卷簧机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