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我国遗产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 | 第12页 |
1.1.2 遗产地社区的形成与存在问题 | 第12页 |
1.1.3 共生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1.3.1 共生理论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2 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社区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21-22页 |
1.4.2 扎根理论调研法 | 第22页 |
1.4.3 统计分析法 | 第22页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第22-24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2.1.1 遗产地 | 第24页 |
2.1.2 遗产地社区 | 第24-2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2.1 共生理论 | 第26-28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8-29页 |
2.2.3 社区发展理论 | 第29页 |
2.2.4 扎根理论 | 第29-30页 |
3 乾陵与周边社区共生发展关系 | 第30-53页 |
3.1 乾陵与周边社区概况 | 第30-33页 |
3.1.1 乾陵概况 | 第30-31页 |
3.1.2 周边社区概况 | 第31-33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33-34页 |
3.2.1 调研过程 | 第33-34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3.3 共生单元分析 | 第34-43页 |
3.3.1 主体共生单元——社区村民、景区游客、景区工作人员 | 第35-41页 |
3.3.2 客体共生单元——乾陵遗产地 | 第41页 |
3.3.3 载体共生单元——乾陵地区旅游业和遗产保护现状 | 第41-43页 |
3.4 共生环境分析 | 第43-46页 |
3.4.1 地理环境 | 第43-44页 |
3.4.2 人口环境 | 第44页 |
3.4.3 政策环境 | 第44-45页 |
3.4.4 经济环境 | 第45页 |
3.4.5 社会环境 | 第45-46页 |
3.5 共生范畴分析 | 第46-52页 |
3.5.1 经济共生(Economic Symbiosis) | 第48-50页 |
3.5.2 心理共生(Psychological Symbiosis) | 第50-51页 |
3.5.3 社会共生(Social Symbiosis) | 第51页 |
3.5.4 政治共生(Political Symbiosis) | 第51-52页 |
3.5.5 文化共生(Cultural Symbiosis) | 第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乾陵与周边社区共生发展模式 | 第53-73页 |
4.1 共生模式测量表构建 | 第53-70页 |
4.1.1 共生模式测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5页 |
4.1.2 问卷调查人口特征 | 第55-58页 |
4.1.3 问卷信度分析 | 第58-61页 |
4.1.4 五大维度结果及信度分析 | 第61-70页 |
4.2 确定共生模式 | 第70-72页 |
4.3 乾陵与周边社区共生存在问题 | 第72-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页 |
5 乾陵与周边社区共生发展机制及路径 | 第73-84页 |
5.1 乾陵与周边社区合理共生机制的构建 | 第73-79页 |
5.1.1 遗产保护机制 | 第74-75页 |
5.1.2 资源整合机制 | 第75-76页 |
5.1.3 利益均衡机制 | 第76-77页 |
5.1.4 一体化发展机制 | 第77-79页 |
5.2 乾陵周边社区共生发展路径 | 第79-84页 |
5.2.1 核心区遗产地社区共生路径 | 第79-80页 |
5.2.2 邻近区遗产地社共生路径 | 第80-82页 |
5.2.3 外围区遗产地社区共生路径 | 第82-83页 |
5.2.4 共生模式新发展 | 第83-84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录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