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2页 |
1.1 螺旋霉素的介绍 | 第11-12页 |
1.1.1 螺旋霉素的结构式及其组分 | 第11-12页 |
1.1.2 螺旋霉素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12页 |
1.2 螺旋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2-15页 |
1.2.1 螺旋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 | 第12-14页 |
1.2.2 螺旋霉素的生物合成过程 | 第14-15页 |
1.3 螺旋霉素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 | 第15-16页 |
1.3.1 酰基CoA合成酶、酰基激酶及酰基磷酸基转移酶的作用机制 | 第15页 |
1.3.2 C_3-酰化酶的作用机制 | 第15-16页 |
1.4 螺旋霉素产生菌的选育 | 第16页 |
1.5 螺旋霉素的代谢调控 | 第16-19页 |
1.5.1 碳源在螺旋霉素发酵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2 氮源在螺旋霉素发酵中的应用 | 第17页 |
1.5.3 磷酸盐在螺旋霉素发酵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4 有机酸在螺旋霉素发酵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5.5 氨基酸在螺旋霉素发酵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5.6 金属离子在螺旋霉素发酵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5.7 稀土元素在螺旋霉素发酵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8 螺旋霉素发酵放大工艺控制 | 第19页 |
1.6 螺旋霉素在国内及国外的研究近况 | 第19-20页 |
1.6.1 螺旋霉素在国内的研究近况 | 第19-20页 |
1.6.2 螺旋霉素在国外的研究近况 | 第20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及研究的主要方向 | 第20-2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2.1 材料 | 第22-25页 |
2.1.1 菌种 | 第22页 |
2.1.2 原材料及试剂 | 第22-23页 |
2.1.3 培养基组成 | 第23-24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培养方法 | 第25页 |
2.2.1 摇瓶培养方法 | 第25页 |
2.2.2 15L发酵罐培养方法 | 第25页 |
2.3 参数测定方法 | 第25-34页 |
2.3.1 螺旋霉素产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2 螺旋霉素组分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3 螺旋霉素发酵液中总糖及还原糖的测定 | 第27页 |
2.3.4 螺旋霉素发酵液中氨基氮的测定 | 第27页 |
2.3.5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3.6 螺旋霉素发酵液中有机酸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7 螺旋链霉菌中乙酰CoA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 第28-31页 |
2.3.8 螺旋链霉菌中乙酰激酶活性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9 螺旋链霉菌中乙酰磷酸基转移酶活性的测定 | 第32页 |
2.3.10 螺旋链霉菌中C_3-酰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2-33页 |
2.3.11 植物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分析与测定 | 第33-34页 |
第3章 不同种类植物油及脂肪酸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34-41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2.1 实验菌种 | 第34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3.2.3 培养方法 | 第34页 |
3.2.4 螺旋霉素产量的测定 | 第34页 |
3.2.5 不同种类植物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方法与结果 | 第34-35页 |
3.2.6 组合各脂肪酸母液的配制方法与结果 | 第35页 |
3.2.7 缺项组合各脂肪酸母液的配制方法与结果 | 第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3.3.1 不同种类植物油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2 不同浓度大豆油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不同脂肪酸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4 组合各脂肪酸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5 缺项组合各脂肪酸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41页 |
第4章 氨基酸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41-47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4.2.1 实验菌种 | 第41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4.2.3 培养方法 | 第41页 |
4.2.4 测定方法 | 第41页 |
4.3 不同种类氨基酸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41-46页 |
4.3.1 Met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2 Trp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42-45页 |
4.3.3 Asn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 讨论 | 第46-47页 |
第5章 金属离子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47-52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5.2.1 实验菌种 | 第47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5.2.3 培养方法 | 第47页 |
5.2.4 测定方法 | 第4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1页 |
5.3.1 Mn~(2+)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47-50页 |
5.3.2 Al~(3+)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50-51页 |
5.4 讨论 | 第51-52页 |
第6章 Al~(3+)在15 L发酵罐上对螺旋霉素产量及组分的影响 | 第52-68页 |
6.1 引言 | 第52页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6.2.1 实验菌种 | 第52页 |
6.2.2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6.2.3 培养方法 | 第52页 |
6.2.4 测定方法 | 第52页 |
6.2.5 15 L发酵罐上的工艺控制过程 | 第52-5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6页 |
6.3.1 不同时间添加Al~(3+)对螺旋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6.3.2 不同时间添加Al~(3+)对螺旋霉素组分的影响 | 第55-58页 |
6.3.3 不同时间添加Al~(3+)对螺旋霉素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58-62页 |
6.3.4 12h添加Al~(3+)对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影响 | 第62-64页 |
6.3.5 12h添加Al~(3+)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6.3.6 12h添加Al~(3+)对C_3-酰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66页 |
6.4 讨论 | 第66-6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结论 | 第68页 |
7.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