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2 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 | 第12-17页 |
1.2.1 中医药相关概念 | 第12页 |
1.2.2 中医药挖掘方法 | 第12-16页 |
1.2.3 研究难点及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3 论文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1.3.1 本文的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3.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症-症关系度量 | 第19-32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潜语义模型 | 第19-24页 |
2.3 K值的选取 | 第24-29页 |
2.3.1 抽样数据选取 | 第25-26页 |
2.3.2 症状相关性的度量 | 第26-29页 |
2.4 实验 | 第29-31页 |
2.4.1 实验设置 | 第29-30页 |
2.4.2 实验结果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药对关系建模 | 第32-5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药对关系模型的由来 | 第32-34页 |
3.3 药对关系模型 | 第34-41页 |
3.3.1 药对关系模型算法 | 第34-36页 |
3.3.2 初始药对关系模型例解 | 第36-39页 |
3.3.3 与频繁项集的异同 | 第39-41页 |
3.4 协同优化策略 | 第41-46页 |
3.4.1 引言 | 第41-43页 |
3.4.2 FormulaForest影响各节点症状集的途径 | 第43-45页 |
3.4.3 节点症状集影响FormulaForest的途径 | 第45-46页 |
3.5 实验 | 第46-51页 |
3.5.1 实验设置 | 第46-47页 |
3.5.2 实验结果 | 第47-51页 |
3.5.2.1 药对关系模型 | 第47-50页 |
3.5.2.2 症药关系发现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异常症药关系发现 | 第52-61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高维稀疏空间的异常点检测 | 第52-55页 |
4.3 高维空间的改进 | 第55-57页 |
4.4 实验 | 第57-60页 |
4.4.1 实验设置 | 第57-58页 |
4.4.2 实验结果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1页 |
5.2 进一步工作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页 |
附录1: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
附录2: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软件著作权 | 第67页 |
附录3:研究生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