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1 国内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 | 第9-10页 |
1.3.2 国外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 | 第10-11页 |
第2章 政府经济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2.1 政府职能理论 | 第11页 |
2.1.1 政府职能的两重性 | 第11页 |
2.1.2 政府经济行为在国家职能中的差异化 | 第11页 |
2.1.3 政府经济行为的角色定位 | 第11页 |
2.2 政府干预理论 | 第11-12页 |
2.2.1 建立价值标准体系 | 第12页 |
2.2.2 依据标准综合评判 | 第12页 |
2.2.3 正确处理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关系 | 第12页 |
2.3 有限政府理论 | 第12-14页 |
2.3.1 政府经济行为的范围有限 | 第12-13页 |
2.3.2 政府经济行为的权力有限 | 第13-14页 |
第3章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一般性描述 | 第14-22页 |
3.1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含义及范围 | 第14-15页 |
3.1.1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含义 | 第14页 |
3.1.2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在市场活动范围 | 第14-15页 |
3.2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特征 | 第15-16页 |
3.2.1 短期化倾向 | 第15页 |
3.2.2 本位主义 | 第15页 |
3.2.3 非规范性 | 第15-16页 |
3.2.4 追求效用最大化 | 第16页 |
3.3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职能分析 | 第16-19页 |
3.3.1 与中央政府间的博弈行为 | 第16页 |
3.3.2 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行为 | 第16-17页 |
3.3.3 对微观主体的干预行为 | 第17页 |
3.3.4 政府内部的职能行为 | 第17页 |
3.3.5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三方互动 | 第17-19页 |
3.4 制度环境变迁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 | 第19-22页 |
第4章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34页 |
4.1 案例分析---尚德案例研究 | 第22-26页 |
4.1.1 案例概述 | 第22页 |
4.1.2 地方政府的干预之手 | 第22-26页 |
4.1.3 启示 | 第26页 |
4.2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非理性的表现 | 第26-29页 |
4.2.1 违法违规的经济行为 | 第26-27页 |
4.2.2 招商引资过度 | 第27-28页 |
4.2.3 设置壁垒分割市场 | 第28页 |
4.2.4 在投资中经济短视行为 | 第28-29页 |
4.2.5 引发政府间竞争行为 | 第29页 |
4.3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非理性的原因 | 第29-34页 |
4.3.1 管理职能错位 | 第29-30页 |
4.3.2 正式制度和体制不完善 | 第30-31页 |
4.3.3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1-32页 |
4.3.4 追求地方利益的驱动 | 第32页 |
4.3.5 错误的政绩观 | 第32-34页 |
第5章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良性发展的对策 | 第34-48页 |
5.1 转变地方政府经济职能 | 第34-35页 |
5.1.1 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产权制度 | 第34页 |
5.1.2 减少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 第34-35页 |
5.1.3 转变地方政府管理方式及手段 | 第35页 |
5.1.4 科学确立经济行为目标方向 | 第35页 |
5.2 完善正式制度与体制创新 | 第35-40页 |
5.2.1 扭转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 | 第35-36页 |
5.2.2 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 第36-37页 |
5.2.3 分步完善我国分税制改革 | 第37-39页 |
5.2.4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 第39-40页 |
5.3 完善立法加强政府社会信用 | 第40-42页 |
5.3.1 推进财政立法 | 第40-41页 |
5.3.2 完善公共服务领域法律法规 | 第41页 |
5.3.3 加强社会组织立法 | 第41页 |
5.3.4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 | 第41-42页 |
5.4 协调政府层级之间关系 | 第42-44页 |
5.4.1 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 | 第42页 |
5.4.2 构建地方政府间伙伴关系 | 第42-44页 |
5.4.3 促成地方政府部门间积极互动 | 第44页 |
5.5 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合作机制 | 第44-48页 |
5.5.1 利益补偿与成本分担机制 | 第44-45页 |
5.5.2 信息交互机制 | 第45页 |
5.5.3 激励约束机制 | 第45-46页 |
5.5.4 吸纳退出机制 | 第46页 |
5.5.5 绩效考核机制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