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中日之间比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 第11-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3 基本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页 |
1.3.2 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8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2.1 经济发展与需求供给 | 第18-22页 |
2.1.1 经济发展与需求 | 第18-19页 |
2.1.2 经济发展与供给、生产效率 | 第19-20页 |
2.1.3 产业结构变动 | 第20-22页 |
2.2 中日经济发展特点 | 第22-26页 |
2.2.1 中国经济发展特点 | 第22-24页 |
2.2.2 日本经济发展特点 | 第24-26页 |
第3章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第26-37页 |
3.1 投入产出数据 | 第26-27页 |
3.1.1 中国投入产出数据 | 第26页 |
3.1.2 日本投入产出数据 | 第26-27页 |
3.2 产业部门价格数据 | 第27-29页 |
3.2.1 中国产业部门价格数据 | 第27-28页 |
3.2.2 日本产业部门价格数据 | 第28-29页 |
3.3 数据补足与其他 | 第29-37页 |
第4章 产业部门结构与生产效率变动 | 第37-60页 |
4.1 分析模型 | 第37-40页 |
4.1.2 生产效率测算 | 第38-40页 |
4.2 产业部门结构与总产出增长 | 第40-47页 |
4.2.1 产业部门占比结构变动趋势 | 第40-43页 |
4.2.2 产业部门产出与总产出增长 | 第43-47页 |
4.3 生产效率变动分析 | 第47-56页 |
4.3.1 员工人均增加值与资本劳动比变动趋势分析 | 第47-54页 |
4.3.2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动趋势分析 | 第54-56页 |
4.4 结论与启示 | 第56-60页 |
第5章 需求支出结构分析 | 第60-80页 |
5.1 分析模型 | 第60-63页 |
5.1.1 最终需求生产诱发额分解 | 第60-61页 |
5.1.2 占比结构与增长贡献 | 第61-63页 |
5.2 整体需求与总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 | 第63-68页 |
5.2.1 总产出的整体需求结构 | 第63-66页 |
5.2.2 需求生产诱发额对总产出增长的拉动 | 第66-68页 |
5.3 需求诱发各产业部门变动对总产出增长的影响 | 第68-77页 |
5.3.1 消费所诱发产业部门的影响 | 第68-71页 |
5.3.2 投资所诱发产业部门的影响 | 第71-74页 |
5.3.3 出口所诱发产业部门的影响 | 第74-77页 |
5.4 结论与启示 | 第77-80页 |
第6章 分配所得结构分析 | 第80-103页 |
6.1 分析模型及数据处理 | 第80-85页 |
6.1.1 分配所得分解 | 第80-82页 |
6.1.2 占比结构与增长贡献 | 第82-85页 |
6.2 整体分配所得与总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 | 第85-89页 |
6.2.1 总产出的整体分配所得结构 | 第85-87页 |
6.2.2 整体分配所得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 | 第87-89页 |
6.3 各产业部门分配所得与总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 | 第89-100页 |
6.3.1 各产业部门完全劳动所得与总产出增长 | 第89-93页 |
6.3.2 各产业部门完全资本所得与总产出增长 | 第93-97页 |
6.3.3 各产业部门完全政府服务所得与总产出增长 | 第97-100页 |
6.4 结论与启示 | 第100-103页 |
第7章 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 | 第103-108页 |
7.1 体制机制改革 | 第103-104页 |
7.1.1 政府与市场 | 第103页 |
7.1.2 金融与产业 | 第103-104页 |
7.2 开放与全球化 | 第104-105页 |
7.3 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 第105-106页 |
7.4 后发优势与资源禀赋 | 第106页 |
7.5 对中国中高速增长期的启示 | 第106-108页 |
第8章 总结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