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方法 | 第10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2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 | 第12-18页 |
2.1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观念 | 第12页 |
2.2 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 | 第12-14页 |
2.3 中国的“和合”文化 | 第14-16页 |
2.3.1 中国“和合”理念的产生 | 第15页 |
2.3.2 儒家的和合理念 | 第15页 |
2.3.3 道家的和合理念 | 第15-16页 |
2.4 和合思想的现代阐释 | 第16-18页 |
第3章“和合”理念在水墨动画中的运用实例探究 | 第18-40页 |
3.1 中国画中的“和合”理念 | 第18-22页 |
3.1.1 中国画的意境表达 | 第18-21页 |
3.1.2 中国画中的线条表现 | 第21-22页 |
3.2 水墨动画与中国画的关系 | 第22-24页 |
3.2.1 水墨动画对中国水墨画的传承 | 第22-23页 |
3.2.2 水墨动画的与时俱进 | 第23-24页 |
3.3 水墨动画《山水情》中“和合”理念运用的具体分析 | 第24-33页 |
3.3.1 角色设计的中的“和合”理念 | 第24-28页 |
3.3.1.1 形象造型设计 | 第24-27页 |
3.3.1.2 表情动作设计 | 第27-28页 |
3.3.2 分镜构图的和谐之美 | 第28-30页 |
3.3.3 思想情感与客观景物的天人合一 | 第30-32页 |
3.3.4 配乐的和谐交融 | 第32-33页 |
3.4 水墨动画《牧笛》中和合理念运用的具体分析 | 第33-40页 |
3.4.1 情景意境之“和” | 第33-36页 |
3.4.2 思想感情之“和” | 第36-38页 |
3.4.3 配乐声效之“和” | 第38-40页 |
第4章 动画作品《槐安梦》中的“和合”思维理念 | 第40-56页 |
4.1 《槐安梦》的创作背景 | 第40-41页 |
4.1.1 创作愿景 | 第40页 |
4.1.2 表达形式与风格采选 | 第40-41页 |
4.2 《槐安梦》绘制材料的筛选过程 | 第41-47页 |
4.3 《槐安梦》的思想情感 | 第47-48页 |
4.4 《槐安梦》造型设计 | 第48-53页 |
4.5 《槐安梦》镜头语言构思 | 第53-5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6-58页 |
5.1 形式 | 第56页 |
5.2 总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