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包覆型纳米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处理柴油污染土壤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9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柴油污染现状第11页
        1.2.1 柴油组成及性质第11页
        1.2.2 柴油污染土壤的危害第11页
    1.3 柴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第11-13页
        1.3.1 物理修复技术第12页
        1.3.2 生物修复技术第12-13页
        1.3.3 化学修复技术第13页
    1.4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第13-23页
        1.4.1 过硫酸盐的活化技术第16-20页
        1.4.2 铁活化过硫酸盐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3 纳米零价铁包覆技术第21-22页
        1.4.5 过硫酸盐活化技术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第22-23页
    1.5 硫酸根自由基的鉴定与检测第23-27页
        1.5.1 化学探针第23-25页
        1.5.2 电子顺磁共振第25-27页
    1.6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1.6.1 研究目的第27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9-34页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29-30页
    2.2 nZVI的合成第30页
    2.3 包覆型nZVI的合成第30页
    2.4 nZVI的表征方法第30-32页
        2.4.1 Zeta电位第30-31页
        2.4.2 比表面积第31页
        2.4.3 X射线衍射第31-32页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32页
    2.5 活化实验分析方法第32-34页
        2.5.1 过硫酸盐分析第32页
        2.5.2 柴油分析方法第32-33页
        2.5.3 QA/QC第33页
        2.5.4 Fe~(2+)/ Fe~(3+)分析方法第33-34页
第三章 包覆型nZVI的制备与表征第34-43页
    3.1 nZVI和包覆型nZVI的制备第34页
    3.2 分散剂的选择第34-36页
        3.2.1 聚丙烯酸(PAA)第34-35页
        3.2.2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第35-36页
        3.2.3 瓜尔胶(Guar gum)第36页
        3.2.4 吐温 20(Tween-20)第36页
    3.3 沉降实验第36-37页
    3.4 管柱实验第37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37-42页
        3.5.1 沉降实验结果第37-38页
        3.5.2 Zeta电位第38-39页
        3.5.3 分散剂用量对nZVI在石英砂中迁移性的影响第39-40页
        3.5.4 XRD第40-41页
        3.5.5 TEM第41-42页
        3.5.6 BET第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活化PS处理柴油污染土壤第43-58页
    4.1 柴油污染土壤制备第43-44页
    4.2 柴油降解实验第44-45页
        4.2.1 TPH含量分析第44页
        4.2.2 过硫酸盐含量分析第44页
        4.2.3 Fe~(2+)/ Fe3+含量分析第44-45页
    4.3 柴油降解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5-51页
        4.3.1 氧化剂浓度对柴油降解的影响第45-46页
        4.3.2 Fe~(2+)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柴油第46页
        4.3.3 nZVI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柴油第46-47页
        4.3.4 T-nZVI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柴油第47-48页
        4.3.5 柴油降解动力学第48-49页
        4.3.6 T-nZVI活化过硫酸盐机理推测第49-51页
    4.4 化学探针实验第51-54页
        4.4.1 药剂及仪器第51页
        4.4.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4.4.3 自由基种类鉴别第52-53页
        4.4.4 不同pH条件下自由基种类鉴别第53-54页
    4.5 EPR实验第54-56页
        4.5.1 药剂及仪器第54页
        4.5.2 实验方法第54-55页
        4.5.3 EPR实验结果第55-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结论第58-59页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件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市朝阳区群众篮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下一篇: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