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8-9页 |
1.2 乙醇的性质以及用途 | 第9-11页 |
1.2.1 乙醇的性质 | 第9-10页 |
1.2.2 乙醇的用途 | 第10-11页 |
1.3 传统生产乙醇工艺 | 第11-14页 |
1.3.1 粮食发酵法制备乙醇 | 第11-12页 |
1.3.2 乙烯水合法 | 第12-14页 |
1.4 国内外制备乙醇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4.1 生物质合成气法 | 第14-15页 |
1.4.2 合成气直接合成法 | 第15-16页 |
1.4.3 醋酸酯催化加氢 | 第16-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醋酸甲酯加氢反应热力学计算与分析 | 第20-32页 |
2.1 加氢过程反应概述 | 第20页 |
2.2 加氢过程反应机理 | 第20页 |
2.3 加氢过程反应热力学分析 | 第20-30页 |
2.3.1 标准压力下反应体系热力学分析 | 第21-25页 |
2.3.2 加压状态下反应体系热力学分析 | 第25-28页 |
2.3.3 热力学最优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28-30页 |
2.3.4 任意温度与压力下的平衡组成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32-42页 |
3.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3.1.1 实验主要试剂及原料 | 第32-33页 |
3.1.2 催化剂制备 | 第33页 |
3.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3-34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34-37页 |
3.3.1 校正仪器 | 第34-35页 |
3.3.2 空白实验 | 第35页 |
3.3.3 恒温区测定 | 第35-36页 |
3.3.4 催化剂的装填 | 第36页 |
3.3.5 反应体系检漏 | 第36页 |
3.3.6 催化剂的还原 | 第36-37页 |
3.3.7 液相产物取样 | 第37页 |
3.4 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37-38页 |
3.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7页 |
3.4.2 N_2吸附等温线的测定(BET) | 第37-38页 |
3.4.3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8页 |
3.4.4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38页 |
3.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8页 |
3.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8页 |
3.5 产物分析 | 第38-40页 |
3.5.1 归一法校正峰面积 | 第39页 |
3.5.2 色谱分析图 | 第39-40页 |
3.6 转化率及选择性计算 | 第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42-56页 |
4.1 催化剂组成对活性的影响 | 第42-51页 |
4.1.1 不同Zn/Al对Cu-Zn-Al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2-45页 |
4.1.2 Cu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5-48页 |
4.1.3 助剂 Ba 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8-51页 |
4.2 催化剂制备参数对活性的影响 | 第51-55页 |
4.2.1 溶液浓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3 沉淀pH对催化剂性能影响 | 第53页 |
4.2.4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5 焙烧时间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反应工艺条件优化 | 第56-66页 |
5.1 醋酸甲酯加氢制乙醇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56-57页 |
5.2 醋酸甲酯平衡转化率及影响因素 | 第57-60页 |
5.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8页 |
5.2.2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3 氢酯比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4 液时空速的影响 | 第60页 |
5.3 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优条件 | 第60-64页 |
5.4 催化剂寿命测试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