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简要述评 | 第14-18页 |
1.3.1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1.3.2 简要述评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19-26页 |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 第20-24页 |
2.2.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20-22页 |
2.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的基本理论 | 第26-35页 |
3.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的理论溯源 | 第26-32页 |
3.1.1 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 | 第26-28页 |
3.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 | 第28-29页 |
3.1.3 中国传统美育思想 | 第29-31页 |
3.1.4 美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内在联系 | 第31-32页 |
3.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的构成 | 第32-35页 |
3.2.1 教育主体的美育化 | 第32-33页 |
3.2.2 教育内容的美育化 | 第33页 |
3.2.3 教育方法的美育化 | 第33-34页 |
3.2.4 教育载体的美育化 | 第34页 |
3.2.5 教育环境的美育化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的实现 | 第35-46页 |
4.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的重要意义 | 第35-37页 |
4.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 第35页 |
4.1.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是德育发展的需要 | 第35-36页 |
4.1.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36-37页 |
4.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的目标 | 第37页 |
4.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的原则 | 第37-39页 |
4.3.1 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统一 | 第37-38页 |
4.3.2 高尚性和时代性相统一 | 第38页 |
4.3.3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 第38页 |
4.3.4 显现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 | 第38-39页 |
4.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 第39-40页 |
4.4.1 理论灌输法 | 第39页 |
4.4.2 实践锻炼法 | 第39页 |
4.4.3 环境熏陶法 | 第39-40页 |
4.4.4 自我教育法 | 第40页 |
4.4.5 情感体验法 | 第40页 |
4.5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的实践路径 | 第40-46页 |
4.5.1 转变观念,树立“大美育”观 | 第41页 |
4.5.2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 第41-42页 |
4.5.3 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42-44页 |
4.5.4 整合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形成“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1 | 第50-53页 |
附录2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