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导论 | 第8-20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社区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 1.2.2 本论文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3.1 基本思路 | 第14-15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20页 |
| 1.4.1 NGO | 第15-16页 |
| 1.4.2 社区 | 第16-17页 |
| 1.4.3 文化保育 | 第17-19页 |
| 1.4.4 社区组织 | 第19-20页 |
| 2 民族社区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本土经验” | 第20-33页 |
| 2.1 NGO在民族社区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实践 | 第20-21页 |
| 2.1.1 本土营造社 | 第20页 |
| 2.1.2 本土营造社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贡献 | 第20-21页 |
| 2.2 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土努力” | 第21-32页 |
| 2.2.1 本土营造社与民族社区主体 | 第21-31页 |
| 2.2.2 本土营造社与民族社区的文化保育 | 第31-32页 |
| 2.3“本土经验” | 第32-33页 |
| 2.3.1 民族文化保育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32-33页 |
| 2.3.2 民族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保育的良性互动 | 第33页 |
| 3“参与式”模式下本土营造社与民族社区主体的互动关系 | 第33-55页 |
| 3.1 本土营造社面临的困境 | 第34-39页 |
| 3.1.1 政府管控过严 | 第34页 |
| 3.1.2 缺乏民族社区主体的信任 | 第34-38页 |
| 3.1.3 相关监督机制缺失 | 第38-39页 |
| 3.2 本土营造社与民族社区主体的互动关系 | 第39-47页 |
| 3.2.1 NGO如何嵌入民族社区 | 第39-40页 |
| 3.2.2 NGO与社区主体互动关系分析 | 第40-47页 |
| 3.3 民族社区主体的文化困惑 | 第47-53页 |
| 3.3.1 民族社区主体文化自觉意识参差不齐 | 第47-50页 |
| 3.3.2 民族社区主体对自身文化保护的参与意识淡漠 | 第50-53页 |
| 3.4 本土营造社自身运作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 3.4.1 自身公信力不足,其效能易被忽视 | 第53页 |
| 3.4.2 无固定资金来源,经济独立性差 | 第53页 |
| 3.4.3 保护团队流动性大 | 第53-55页 |
| 4 政府、NGO、社区主体间关系分析 | 第55-58页 |
| 4.1 NGO与政府互动 | 第55-56页 |
| 4.2 社区(主体)与政府互动 | 第56页 |
| 4.3 社区(主体)与NGO互动 | 第56-58页 |
| 5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调查提纲 | 第64-69页 |
| 田野日志 | 第69-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