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论文研究目标及思路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8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1.4.1 企业家概念 | 第12页 |
1.4.2 企业家理论 | 第12-13页 |
1.4.3 创新理论 | 第13页 |
1.4.4 激励理论 | 第13页 |
1.4.5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3-14页 |
1.4.6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4页 |
1.4.7 我国企业家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5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和结构 | 第15-16页 |
1.6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企业家的素质能力及成长环境 | 第17-20页 |
2.1 企业家的形成 | 第17-18页 |
2.1.1 西方企业家的形成 | 第17页 |
2.1.2 我国企业家的形成 | 第17-18页 |
2.2 企业家的素质 | 第18页 |
2.3 企业家的能力体系 | 第18页 |
2.4 企业家的成长环境 | 第18-20页 |
2.4.1 企业家成长对成长环境的要求 | 第18-19页 |
2.4.2 各成长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9-20页 |
3 扬州市政府在推进企业家建设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 | 第20-27页 |
3.1 问卷调查与样本数据 | 第20-21页 |
3.1.1 数据讨论 | 第20页 |
3.1.2 扬州市企业家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3.1.3 企业家成长影响因素的成长水平 | 第21页 |
3.2 扬州市企业家建设现状 | 第21-22页 |
3.2.1 培育政策更加完备 | 第21页 |
3.2.2 培育思路更加清晰 | 第21-22页 |
3.2.3 培育形式更加务实 | 第22页 |
3.2.4 重视氛围更加浓厚 | 第22页 |
3.2.5 培育质效有待提升 | 第22页 |
3.3 扬州市政府在推进企业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7页 |
3.3.1 企业家特征不够明显 | 第22-23页 |
3.3.2 创新意识不强 | 第23-24页 |
3.3.3 企业家的去职能化 | 第24页 |
3.3.4 尚未建立良好的企业的法制环境 | 第24-25页 |
3.3.5 推进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 | 第25页 |
3.3.6 企业内部机制不完善 | 第25-27页 |
4 其他国家、地区经验借鉴 | 第27-31页 |
4.1 国外企业家建设研究 | 第27-28页 |
4.1.1 美国 | 第27页 |
4.1.2 日本 | 第27-28页 |
4.2 国内企业家建设研究 | 第28-31页 |
4.2.1 浙江 | 第28-29页 |
4.2.2 广东 | 第29-31页 |
5 企业家的培育措施及对策建议 | 第31-40页 |
5.1 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宏观环境 | 第31-36页 |
5.1.1 克服体制障碍 | 第31-32页 |
5.1.2 完善法制环境 | 第32-33页 |
5.1.3 构建培育体系 | 第33-34页 |
5.1.4 优化成长环境 | 第34-35页 |
5.1.5 强化导向意识 | 第35页 |
5.1.6 构建交流平台 | 第35-36页 |
5.2 建设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微观机制 | 第36-40页 |
5.2.1 强化激励机制,建立激发企业家能力的新型管理体制 | 第36-37页 |
5.2.2 规范约束机制,形成企业家行为监督管理的有效运行体系 | 第37-38页 |
5.2.3 完善选任制度,制定企业家评价选拔的规范工作程序 | 第38页 |
5.2.4 建立企业家替换机制,保持企业文化的延续和企业发展的稳定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