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德治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第一章 朱熹德治思想的历史世界 | 第17-28页 |
| 第一节 朱熹德治思想的政治文化背景 | 第17-21页 |
| 一 社会政治背景 | 第17-19页 |
| 二 教育与文化背景 | 第19-21页 |
| 第二节 儒家德治思想传统的演进 | 第21-28页 |
| 一 孔孟的德治思想 | 第21-24页 |
| 二 德治思想传统的确立 | 第24-26页 |
| 三 理学家对德治传统的深化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朱熹德治思想的形上学根据 | 第28-36页 |
| 第一节 天理观的普遍道德法则涵义 | 第28-34页 |
| 一 天理观的内涵 | 第28-30页 |
| 二 “理一分殊”的政治意义 | 第30-31页 |
| 三 理气关系的特点 | 第31-34页 |
| 第二节 “性即理”:德治实施的依据 | 第34-36页 |
| 一 性与理的关系 | 第34页 |
| 二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朱熹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36-53页 |
| 第一节 天理观与社会秩序的整合 | 第36-50页 |
| 一 仁义优先的价值取向 | 第36-39页 |
| 二 克己复礼的求仁工夫 | 第39-42页 |
| 三 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 第42-50页 |
| 第二节 德治思想的具体实践 | 第50-53页 |
| 一 正经界省赋税以恤民生 | 第50-52页 |
| 二 设义仓济饥民以安天下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朱熹德治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 | 第53-58页 |
| 第一节 朱熹德治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54-56页 |
| 一 朱熹德治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54-55页 |
| 二 道德政治主体精神 | 第55-56页 |
| 第二节 朱熹德治思想的内在理路局限 | 第56-58页 |
| 一 客观天理与主体理性的矛盾 | 第56-57页 |
| 二 外在威权对主体意识的压制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