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2.1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2 国内学者关于土地流转必要性、意义、问题、对策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3 国内学者关于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作用研究 | 第15-16页 |
1.2.2.4 国内学者关于农业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 | 第16页 |
1.2.2.5 内外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 | 第17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17页 |
1.3.3 实证分析法 | 第17-18页 |
2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 第18-25页 |
2.1 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概念 | 第18页 |
2.1.2 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 | 第18-20页 |
2.2 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0-23页 |
2.2.1 地租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收入-分配理论 | 第22-23页 |
2.3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 第23-25页 |
3 国内外土地流转的经验借鉴 | 第25-30页 |
3.1 国外经验借鉴 | 第25-26页 |
3.1.1 越南土地流转的经验借鉴 | 第25页 |
3.1.2 印度土地流转的经验借鉴 | 第25-26页 |
3.1.3 日本土地流转的经验借鉴 | 第26页 |
3.2 国内成功案例 | 第26-28页 |
3.2.1 长沙模式 | 第26-27页 |
3.2.2 嘉兴模式 | 第27页 |
3.2.3 成都模式 | 第27-28页 |
3.3 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借鉴 | 第28-30页 |
4 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30-53页 |
4.1 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 第30-35页 |
4.1.1 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行做法 | 第30-32页 |
4.1.1.1 农户间转包、互换形成的土地流转 | 第30页 |
4.1.1.2 专业大户集中式土地流转 | 第30-31页 |
4.1.1.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土地经营而形成的土地流转 | 第31页 |
4.1.1.4 外资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租赁土地而形成的土地流转 | 第31页 |
4.1.1.5 出租式土地流转 | 第31-32页 |
4.1.2 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 | 第32-34页 |
4.1.2.1 土地流转价格增长迅速 | 第32页 |
4.1.2.2 兼业农户倾向于土地流转 | 第32-33页 |
4.1.2.3 流转主体及流转形式不断多样 | 第33页 |
4.1.2.4 土地流转与村庄方位有关 | 第33-34页 |
4.1.3 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34-35页 |
4.1.3.1 土地流转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34页 |
4.1.3.2 土地流转大幅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 第34页 |
4.1.3.3 九成普通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受益 | 第34页 |
4.1.3.4 规模经营户收入增长明显 | 第34-35页 |
4.2 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5-43页 |
4.2.1 样本选取 | 第35页 |
4.2.2 样本数据分析 | 第35-37页 |
4.2.3 模型及变量的选择 | 第37-43页 |
4.3 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7页 |
4.3.1 宏观背景 | 第44-46页 |
4.3.2 微观环境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 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 第47-53页 |
4.4.1 土地流转规模小,多为小面积的流转 | 第47-49页 |
4.4.2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 | 第49页 |
4.4.3 农村农业收入不稳定 | 第49-50页 |
4.4.4 土地流转价格缺乏制定标准,配置效率低 | 第50-51页 |
4.4.5 土地流转期限短弹性大,可持续性不佳 | 第51页 |
4.4.6 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意愿不强,农村劳动力年龄偏高 | 第51-53页 |
5 促进山东省农村土地合理有效流转的建议 | 第53-58页 |
5.1 从微观层面上加大支持力度 | 第53-54页 |
5.1.1 尊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 | 第53页 |
5.1.2 提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 | 第53页 |
5.1.3 培育土地流转主体的经营能力 | 第53-54页 |
5.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配套服务体系 | 第54-58页 |
5.2.1 建立并完善农地评估体系 | 第54-55页 |
5.2.2 建立土地流转保险基金 | 第55页 |
5.2.3 实施优惠贷款政策 | 第55页 |
5.2.4 完善贷款方式 | 第55-56页 |
5.2.5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土地的双重功能。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件 | 第63-68页 |
后记 | 第68页 |